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021-06-13更新 | 11554次组卷 | 9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 .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2021-04-01更新 | 283次组卷 | 62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测试)
3 . 1984年至1991年,由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产值比重由40%下降到了11.7%,国家统配物资由64种减少到了19种,国家定价的生产资料比重由60%下降到了18.7%,国家定价的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比重由50%降低到了5.9%,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的困难B.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1-03-09更新 | 203次组卷 | 6卷引用: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4 . 有学者把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78年到1984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从1984年到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和从1989年到1991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改革开放过程,探讨的关键问题是
A.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B.包产到户是否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项目、时间199520012006
彩色电视机(台)89.79120.50137.40
空调器(台)8.0935.8087.80
家用电脑(台)13.3047.20
移动电话(部)34.00152.90
家用汽车(辆)0.604.30

材料三   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111日,中国经济时报


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什么思想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
(3)简述这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020-11-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人教版必修3-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练)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   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2020-09-08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统编版)-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重点练)
8 . (2017河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联考)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的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2020-09-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2020-07-09更新 | 8385次组卷 | 78卷引用:2020-2021学年同步课堂帮帮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0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0.69%下降到1990年的不足109%;而省政府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
A.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B.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
C.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D.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