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逐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一套政企不分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失败,这套财政税收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为此,国家在这之后到1979年间先后进行了多次财政税收改革,这些改革使“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利税的财政负担的差异很大,造成它们之间苦乐不均,不能平等参与竞争”。80年代的财政税收改革措施实质上是“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分级财政制度,且这些改革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与整个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系,反而使得财政税收制度的内部矛盾不断加剧,预算内规范收入逐渐萎缩,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重”。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逐步实行税制分流和分税制”。同年中央选择天津等九个地区进行分税制试点。1993年分税制改革被写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1994年1月1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正式实行。其主要内容有:将过去对国营、集体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大幅度调整特别目的税和地方税,税种由原来的37个减少到25个,按照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在分税制实施的最初10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2%,其中中央收入增长17.0%,地方收入增长17.4%。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分税制改革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广东省清远县自1978年10月起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B.实现了政企权力职责分开
C.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3 . 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
C.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D.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财政体制实行大包干,划分收支……增收部分由省安排用于经济建设。
——扩大外资权限。……增收部分上交中央三成,余额留地方使用。
——搞活金融体制。
A.农村生产关系变革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所示为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报告中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部分表述。表中信息反映了(     
会议内容
十四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七大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十八大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A.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巩固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多种经济成分的有机统一D.非公有制经济的转型升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政府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上……政府的责任是按照法规政策为企业服务并进行监督的。”这些决定(     
A.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指导意义B.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落实
C.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创造了条件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张兴让

“张联合”

1984年,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很快张兴让头脑中形成了成立“企业联盟”的构想。这种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联合体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管理”

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

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

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张折腾”

1992年,张兴让开始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第三次改革。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作安排。

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张兴让的“劳动力社会化”梦想就此彻底破灭。

——摘编自《张兴让: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张兴让前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后张兴让们”的出路在哪里。
8 . 1980年国务院起草文件指出:“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的条件下,按照发展商品经济和促进社会大生产的要求,自觉地运行经济规律,把单-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由此可知文件(     
A.注重扩大企业自主权B.决定彻底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D.要求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2-11-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81 年,国务院批准在首都钢铁公司等八个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先后试行过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等做法;在企业内部,则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有条件的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些做法(     
A.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B.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表明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D.反映当时我国突破旧体制的尝试
10 .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经济特区的建立、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这些现象(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
C.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D.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