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7 道试题
1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2006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 .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福特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福特汽车公司于1903年开业。亨利·福特想要制造一种面向大众而不是富人阶层的新型车。1908年引进T型车模型。这种车的价格只有850美元,当年的销售量就达到10607辆。福特采用流水生产线组装汽车。福特规定福特公司的最低日薪是5美元。这是当时普通工人工资的两倍。1913年,福特建立了第一家流水线汽车厂,这大大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价格也下降到每辆360美元(1916年),当年就卖出730041辆汽车。到后来,一辆T型车的价格只有265美元。到1929年,美国汽车年产量达到450万辆,2310万辆汽车登记在案。20世纪20年代,汽车制造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并带来了10年工业大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9%,达到103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个人收入增长38%。

-------------摘编自《美国百年经济奇迹》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兴建佐久间水库时所需要的几台发电机,日本无法自制,必须从国外进口,但当时因外汇短缺.外汇管理严格,只能得到一台的进口外汇。因此,他们便将这一台进口的发电机解体.描绘设计图,再委托日立、东芝、三菱电机公司研究、依样制造。于是国外的发电机技术很快得到“廉价”推广。1955年到1973年,日本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费用共计90亿美元,而国外对这些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总额估计为1800-2000亿美元。

----------------摘编自《日本百年经济奇迹》


材料三 中国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22日表示,中国的高铁技术结合自身实际,做到了集成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国外关于“中国高铁技术系抄袭”的指责完全不符合实际。现在只有中国才能在山区修高铁。对于如何看待技术的借鉴与创新,田力普说,全世界的创新都分为两部分,一是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结合实际所作出的创新。“发达国家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中国不可以?”谈到外界对中国高铁技术自主研发的质疑,田力普言辞犀利。“我们购买德日法加的技术,那是按照国际规则支付了专利费的,这是合法的。消化别人的技术,结合自己的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怎么会是抄袭呢?”据铁道部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将达1.6万公里以上。                                                                          

-----------中新社成都2010年11月22日电


⑴依据材料回答,福特在汽车生产领域的发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日本是通过怎样的模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的?在这个过程中,其体现的特点是什么?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发展经济?
⑶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在发展高速铁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速铁路的大规模修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016-11-18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卷
4 . 重要历史人物以特殊的地位,独到的眼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某班同学举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展。结合展板内容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板一 李鸿章办“洋务”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摘编自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
展板二 罗斯福的新政


(2)根据上述材料,列举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来缓解经济大危机?
展板三 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讲话的重要意义。
2016-12-12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荷兰两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1500—15991600—17001701—1800
6517702950
811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概括指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有利条件。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除此之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还进行了哪些调整?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6-11-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回龙中学高一6月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8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8 .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
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
会议
召开
时间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法制
八大
1956.9
26
49
6
0
0
0
0
0
九大
1969.4
4
3
10
0
0
0
0
0
十大
1973.8
3
0
4
0
0
0
0
0
十一大
1977.8
9
4
23
0
0
0
0
1
十二大
1982.9
10
0
2
16
11
0
0
0
十三大
1987.10
13
3
0
17
6
0
14
3
十四大
1992.10
7
0
0
6
10
14
6
1
十五大
1997.9
0
0
0
6
5
10
6
15

——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11-27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6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一调”历史试卷

10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经济政策的变革或调整,始终伴随经济成长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9年,英国废除保护对外贸易的《航海条例》,并宣布从1850年开始生效……此后,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0年,英、法签订《科布登一谢瓦利埃条约》;随后,又和其他国家签署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使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

——据《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其变化原因和重大影响分别有哪些?

(2)材料二中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与“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在经济领域有哪些不同?其中,“新的体制”确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