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以农民媒介形象为窗口,一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给农民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下是摘自《人民日报》(19782002年)的几个农民媒介形象。

形象一劳动致富:响应号召的致富引领者

1984年开设专栏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塑造了“在县委书记三次到家撑腰壮胆后,打消顾虑大力开展家庭副业”;“坚信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获得财富”等典型先富农民形象。

198438日对专业户“番茄大王”张文康的报道,主体内容如下:三中全会后,他分得二亩三分七厘旱地,于是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起番茄种植。他的想法是:“要想富,政策加技术,如今党的政策允许我们农民富起来,但没有科学技术也富不起来呀。”经过艰辛的试验,他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许多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形象二积极求变:财富积累下的思想解放者

1988105日《遵化农村自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报道了河北省遵化县农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普遍建立起“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农村民主自治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公约和活动办法。

19911213日的报道《农民怎样花钱——太行山里话市场(中)》提到:“获鹿县铜冶镇南铜冶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是一个富裕村,农民多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这里的农民对工业品下乡的要求是要名牌,质量好。真是财大气粗。”

形象三进城求富:异地谋生的艰难生存者

2002121日以“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报道,塑造了这一时期极为典型的农民工追薪形象:“农民工辛勤劳作却被欠薪,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最终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农民工喜笑颜开。”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1978—2002年)中的“农民媒介形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下图为2013年有关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漫画。下列选项中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国家初步确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市场资源配置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力量D.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24-05-14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百年首钢

首钢,自1919年扎根于石景山起,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百年历程。各个时期在工人中传唱的歌谣,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所处时期

歌谣内容

1919-1948年蒿草半人高,烟囱鸟做巢,黄沙吹满面,野兔遍地跑。总也不出铁,生活没依靠,救国更没招。火车一冒烟,来到石景山。干的牛马活,吃的混合面。鞋子没有底,袜子耍了圈。鬼子刺刀下,早晚一命完。要想回家去,没有盘缠钱。工人天天盼,鬼子早完蛋。
金元券法币票,开支发了一大抱,一斤粮食买不到,饿得肚子咕咕叫,工业救国成口号。
1949-1978年修好旧机车,点燃炉中火,炼出好铁水,献礼新中国!
一天打破两面鼓,两天敲碎三面锣,不是锣鼓质量差,是社会主义建设喜事多!
1979年以来说改革,话开放,工资年年往上涨,做主人,创第一,我为四化多炼钢!迎奥运,大搬迁,转岗分流没怨言,奔赴河北曹妃甸,还给首都蓝蓝的天!海滩新建大钢广,挺进世界500强,炼出一流优质钢,再创首钢新辉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百年首钢与时代变迁”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4-04-02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以强大的合力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演进的动力系统,由总动力机制和分动力机制构成。总动力机制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小农改造机制。根源于此,又产生了两大分动力机制,即生产力——技术进步机制和生产关系——制度创新机制)

——摘编自蒋永穆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


请选择一组动力机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021-05-29更新 | 40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5月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6 . 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4以上的产业企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9个省区,除山西、云南、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产业得到小幅发展外,其他六省基本没有近代产业。

19531990年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时间投资总额 /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 %
东部中部西部备注
“一五”时期(1953195761241.826.621.2其余部分为不 分地区的投资 所占份额
“二五”时期(19581962130730.730.626.8
“三五”时期(19661970120924.928.238.5
“七五”时期(19861990
16184

56.5

28.8

14.7
投资总额含外 资和民间投资

材料二   2000年中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产生效益,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柏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20002013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投资年平均增长比东部地区快4.6个百分点。2012201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加强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积极构建东西南北纵横联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发展为视角,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经济的发展。
2022-05-16更新 | 30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对下表数据解读错误的是
年份197819902008
产业结构
GDP占比
农业28.227.111.3
工业47.941.348.6
服务业23.931.640.I
分配关系占比
国家收入33.921.514.1
企业收入11.19.128.3
居民收入5569.457.6
城镇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17.926.445.7
所有制经济
工业产值占比
公有制10081.569.3
非公有制018.530,7

A.从产业结构来看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B.分配结构从平均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城镇化进程加快促进城乡结构从城乡分割到实现城乡一体化
D.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021-05-26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1届高三5月押题卷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