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山东企业家陈光威以民营企业一企之力,挺起了国产碳纤维这个民族产业的脊梁,点燃了一道“民族之光”。

材料   陈光威,山东威海人,早年当过大队长、村支书,镇工办副主任。1987年,46岁的他临危受命,成为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厂长。上任后,他决定转产鱼竿。1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鱼竿生产企业。碳素钓杆需要进口碳纤维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属于军工材料,进口受到严格限制。

西方对中国碳纤维供应实行“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威得知科技部已经立项研发碳纤维的消息,他毫不犹豫表态要“为国家干点事”。碳纤维技术和装备是被国际企业封锁的,我国企业无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学成材。陈光威在随后的15年里,总共自筹投入了40多亿元。

2004年,光威集团研发出国产T300级碳纤维,中国第一次有了碳纤维;他们相继突破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2017年国家领导人看望陈光威时说“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4天之后,陈光威因病去世。目前,光威集团承担了多个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已经为我国军方提供了近千架战机所需的碳纤维材料。

——摘编自陈润、谢再红、邱恒明《民族之光:陈光威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我们的启示。
2024-05-14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统计(单位:百万元)

1894年

1913/1914年(1911官僚)

1920年

1936年(关内)

外国资本

工业

28

377

500

1451

交通运输

26

644

830

508

官僚资本

工业

36

84

114

340

交通运输

17

394

555

1649

民族资本

工业

19

205

459

1448

交通运输

1

82

129

149

——摘编自吴承明、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年份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2008

5466

2888

2578

7905

6194

1711

2572

3538

-966

2015

9738

4116

4116

5622

10046

8288

1758

4078

-1654

2022

21312

9990

11322

11233

9530

1703

2841

7317

-4476


注:2020年全国登记注册企业单位数为2505万个,其中私营为2283万个。

——据中国海关总署月报数据整理


结合材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请以“民营企业的贡献”为话题,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3-05-2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6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图5),“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钟表、仪器仪表、无线电元件、照相机、打火机、玩具等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件时使用……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

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和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当时就在厂党委会议室里,我们党委班子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晚上。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对我而言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当年8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但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认为我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

——摘编自陈晖《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加以阐释。
2023-05-21更新 | 29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86%以上是文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时艰,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16年(“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浙江省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截至2019年年底,41件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实现“一件事”全流程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比例达80.5%,跑零次可办比例达97.4%,“一证通办”民生事项比例达91.4%,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实现小时制,开办企业压缩至分钟制。一些城市街区,设立了常规民生事项“免下车即办”专区,根除了市民“办事几分钟,找车位可能要花几小时”的烦恼。2020年,浙江省政府印发《2020年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的目标,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获得中央肯定,其撬动全方位改革的经验做法,逐步推向全国。

——摘编自闵楠、唐薇等《用“最多跑一次”撬动全方位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十三五”时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最多跑一次”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三五”时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治理黄河大事记

时间

措施

1954

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

1955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的决议,这是中国唯一一部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审议通过的大江大河流域规划。

1960

黄河流域各地水土保持全面开始,水土流失治理发展为一村一组合作成片治理,还出现了一乡一县,或几县大联合的场面。

1981

山西河曲农民苗混瞒率先在新尧沟250亩小流域内进行承包治理。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造林整地140亩,栽梨、枣等经济树55亩,沟底打坝4座,收入达到2750元。

1983

“户包”治理小流域这一创举,很快得到了中央支持,党中央及时发了简报,明确承包期可以延长、转让、继承。

1993

《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正式由国务院颁布,之后水利部又陆续出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规定》等行政规章。

1994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启动,在项目区内改良农田、植树造林,并进行交通道路、文教卫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3

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和西安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建成,开发了水土保持信息服务、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管理等运用系统,初步实现了水土保持信息的传输、管理、查询与共享。

——摘编自项晓光等《黄土高原60年水土保持的治理与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的黄河治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9更新 | 315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2·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1992年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给人们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后来在很多人的回忆中,这一整年都是春天,全国掀起了一股“经商热潮”。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全国100多万官员造访深圳,深圳市政府接待办最多时曾同时迎来60批考察团。

从1992年2月开始,北京就以每月新增2000家公司的速度递增,比以往的增长速度提高了2~3信;有着“中国硅谷”称号的中关村,这一年也迎来了大爆发,科技企业从上一年的2600家,只用一年时间就冲到了5180家。

1992年,百万股民可谓热情空前,当时就有媒体报道,在上海,原本30元一张的股票认购证,到6月初就涨至4000元到8000元一张;而深圳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甚至吸引了全国各地上百万人来抢购,中国股市的雏形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199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活力十足。尤其是汽车工业,在这一年更是狂颜突进,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增幅超过50%。跨国公司都迫不及待地进军中国市场。在我国注册的“三资”企业已经达到8.4万家,一年时间就增加了4.7万家。当年新签利用外责协议的金额高达685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5倍。

——摘编自采锦源《1992年全国掀起经商热潮,股市高涨,GDP增长12.8%》

结合材料,以“1992·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7更新 | 22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12月,国务院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三金”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1994年底,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召开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规划会,提出“九五”计划期间启动包括“金农”工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在内的八大重点信息工程建设。农业部于1993年成立农村经济信息体系领导小组,1994年成立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初步形成了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组织实施、信息中心为技术依托、各专业司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体系。1996年,农业部召开首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讨论制定《 “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1996年和1997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运行,致力于面向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农业政务公开信息和综合性的农业信息服务。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解决边远农村地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摘编自刘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背景。
2024-03-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15次全国劳模评选和表彰,累计表彰3.4万人次。

1950年9月,在首次全国劳模评选活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共有464人受到表彰,其中工业战线208人,农业战线198人。1960年6月,来自教育和文化等战线的脑力劳动者首次进入表彰行列。这一时期,“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已经逐步凝聚成型,“学雷锋”“学铁人”等成为社会风尚。

1979年,首次明确了评选标准:“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是作了较大的贡献”。这要求劳动者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要具备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巧干实干的智慧;不仅仅要带来政治效益,更要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高效率的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模群体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2005年,民营企业家和农民工首次受到表彩。以相关职业和特征为关键词检索历年表彰名单,得到如下两表——

1989年-2020年评选的

工程师、技师、教授劳模占比

1989年-2020年评选的

厂长、董事长劳模占比

——摘编自王治东、施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内涵变迁及其当代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