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足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劫掠沿海山东、直隶、浙东、福建郡邑的局面。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骨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   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续发生。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上海汽车制造厂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先后于1985年和1991年与德国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这两个企业通过合资,引进外国的新技术、新材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模式,努力实现零部件国产化,走出了中国轿车的发展之路,把中国轿车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两个企业被称为“最受赞誉的合资企业”。

——摘编自《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合资企业谈谈自己的观点。
2019-07-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1980年中国深圳、珠海等地设经济特区;中国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的席位;
1981年1981年,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借款并逐步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1984年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提交“复关”申请;
1990年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5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对于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主张以1992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主张以2001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推断这一历史分期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0-01-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9-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
5 .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材料三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期间(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六五期间(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期间(1986—1990年);改革治理整顿
八五期间(1991—1995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潮涌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期间(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2020-01-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
第二阶段1985-1992年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
第三阶段1993-2002年完善市场机制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
——摘编自陈永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回顾》

材料二

都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家工厂到底有多大?外媒对此曾有统计:中国生产了全球60%的水泥,45%的钢铁,50%的玻璃,25%的汽车,40%的船舶,70%的智能手机,90%的笔记本电脑,80%的空调,65%的冰箱,40%的鞋子,50%的猪肉,等等。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个第一,美国从1895年到2009年,稳坐了100多年。

—摘编自《改革开放十大奇迹:重新定义了这一代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济举措,并说明第三阶段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起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伸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上海发展的有利条件。

2018-09-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材料二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60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60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时间”几乎与与世界无关的原因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对外开放40年,既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在这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10 .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从5月21日起,中央各主要报纸在头版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而深圳就是改革开放造就的崭新城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对深圳等地视察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摘编自《科技日报: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

材料三   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2015年5月)以来,借助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6月,自贸区累计注册企业超10万家,注册资本金达4.9万亿元,其中金融类企业逾4万家,港资背景企业3306家,2016年1季度注册企业实现增加值256.28亿元,同比增长64.22%。

——摘编自罗清和范醒《深圳前海自贸区创新探析》


请回答:
(1)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哪年开放的?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对深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地方政府打破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以及90年代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深圳地区大发展得益于何种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起到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