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材料三 3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6.8倍……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成功举办18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大气和水体质量保持领先水平。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据材料三,归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所取得的成就。
(4)据材料四,概括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优势。
2023-02-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合格考)
2 . 胸怀家国天下,关注民生幸福自古以来是能人志士之崇高追求,它影响着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立意与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诸子学派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思想就是裕民经济思想。在荀子看来,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富裕安康,人民,尤其统治集团必须节约用度,节约资源。他还提出为政当权者必须有德,做到廉洁自律、广济博施;广大人民则应勤俭节约、善藏其余、长虑顾后。荀子还看到了人民富裕与良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政裕民”的主张。

——摘编自周先进《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利于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提炼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主张。
(2)改革开放后,中共因时制宜地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准策略。结合所学,说明推动浙江成为对外交往重要窗口的近代条约因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继续推进浙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
3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可口可乐总裁马丁访问北京,提出希望重返中国并在中国设厂。197812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1979124日,3万箱可口可乐被运到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和宾馆寄卖,标志着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据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材料二   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提出了一个基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的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可口可乐公司在此后5年里发展10家装瓶厂,多数分布在中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包括西安、武汉、沈阳、青岛、哈尔滨、太原、昆明、合肥、成都等地。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

——据王志乐《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

材料三   1995年可口可乐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在中国举办“可口可乐”奥运民俗雕塑大赛。图所示为中国提交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旦、净、末、丑5种京剧行当。

   

——摘编自陈楠《可口可乐瓶与奥运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可口可乐重返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加以说明。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将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等开设商埠,当即获旨允准。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掀起新一轮自开商埠运动,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据《济南商埠租借章程》规定,外人居住和贸易将岐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区域内,商埠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批准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

——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材料二   改革开放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如图所示:



——摘编自国家筑计局《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开商埠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开商埠相比,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因素。
2023-07-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由于各时期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在对外贸易中态度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经常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史学月刊》等改编

材料二   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清政府和当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不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2023-06-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1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历程。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邓小平的话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港一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争先恐后进行殖民贸易。1853年,英国对华贸易50%以上在上海进行,标志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帝国主义先后在上海投资建立了最早一批外资工业——船舶修造业、打包业、加工工业、轮船业、码头仓栈业等,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随着上海港吞吐的外贸物资的增多,外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外滩逐渐形成一个金融中心区,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华尔街”

——摘编自黄婷(开埠初期的上海港与上海城市发展(1843-1914))

材料二: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2400多亿美元。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7家、外资研发中心448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走出去”网络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上海对外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摘编自国新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埠对近代上海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促进因素。
9 . 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影响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经济特区条例及随后制定的各项具体法规,对到特区投资的外商给予优惠政策。例如在土地使用年限、使用货上给予优惠……外商可以独立经营,可雇用外籍人员;进口所需的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企业所得税率定为15%……简化外籍及港澳人员出入境手续等等。

——萧冬连《国门是如何打开的》

深圳市1985~1992年工业总产值和利用外资额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份工业利用外资额工业总产值
1985654926662
198725216558311
1990323062202180
1992440564347007

——江潭瑜主编《深圳改革开放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经济特区“特”在何处?从深圳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2-03-22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州市六区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下卷)

材料二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0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利于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举措,并概述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