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1984年国庆阅兵标语

图二对外开放格局
(1)解读图一中的标语。
(2)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历程。
2022-01-18更新 | 11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上海市场,与著名的屈臣氏汽水公司合资生产。1930年,屈臣氏公司请上海广告画家设计了一幅“请饮可口可乐”的月份牌广告画,画中人是著名演员阮玲玉。借助阮玲玉的人气,可口可乐开始进入市民阶层,销量与日俱增,成为了一种流行饮料。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厂。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自此以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达成协议,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首批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到北京。1981年4月份,可口可乐北京五里店厂正式投产,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吗?喝可口可乐就是卖国主义”;1982年,商业部通电全国,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6年,可口可乐第一支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到201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建厂45家,系统员工总数超过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1992年起,可口可乐中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奥运火炬接力,让更多中国人直接参与奥运。可口可乐是唯一一个全方位赞助中国举办特奥会、残奥会、奥送会、世博会、大运会、青奥会的企业。

——摘编自李杨《洞孔中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简析1949年前该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提供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案例,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之后,上海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成为近代航运业的枢纽,出现了近代的房地产业,成为内外贸易的中心。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服务于航运、贸易的近代金融业。……而到了19世纪末,出现了各种近代企业……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把整个长江领域经济与海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心城市。

﹣﹣吴景平《历史发展篇: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从1992年至1997年,全国GDP值年均增长率为11.2%,上海为14%.……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四个重点开发小区,开始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

﹣﹣熊月之《上海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近代通商口岸和现代沿海开放城市不是“本同末异”,而是“末同本异”。而有的学者认为:单从经济发展本身来说,两者是“大同小异”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上海地位提高的历史背景。
(2)结合史实指出,材料二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材料中提到的“四个重点开发小区”的行业特点来看,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评析。
2020-07-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1967-2016年世界经济大事记(局部)

1967年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成立
1968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1975年第1次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在达喀尔举行;非洲等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共体9国签订关于经济贸易的第1个《洛美协定》
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
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0年第1次最不发达国家部长级会议在达卡举行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4国建立南方共同市场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6年英国通过公投宣布退出欧盟

纵观表4中世界经济发展大事,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主题,史论结合。)

2018-03-02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现代――“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 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 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 ”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梦”是一个伴随美国这个国家开始的梦想。162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希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宗教迫害的“天堂”。从那时起,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这片几乎是未开垦的大陆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美国的独立和不断地拓展国土,美国梦也在不断地向前拓展。虽然美国梦的精神贯穿着美国的历史,但“美国梦”一词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家喻户晓则是20世纪的事。1931年5月詹姆斯·亚当斯完成《美国史诗》一书,该书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获得更好、更富裕和充实的生活。
—— 摘编自《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材料二 中国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一百多年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而形成的伟大梦想,是不满现状的中国人顽强不屈、坚持探索形成的发展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一个曾经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因此,中国梦必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激励全国人民释放磅礴正能量,齐心协心圆梦。
—— 摘编自《求是》(2013年第1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梦”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詹姆斯·亚当斯如此定义“美国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2016-12-13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大同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