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此丰足,皆有便宜”。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的原因,并列举隋唐时期通过海路进行对外交流的著名历史人物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及《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的历史事件。简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指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构建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2024-05-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影响
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②”重大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格所反映的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主题。
(3)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2024-05-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3 . 人口普查数据浓缩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社会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统计表(单位:%)。

序号职业1982199020002010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61.751.671.77
2专业技术人员5.075.315.706.84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301.743.104.32
4商业、服务业人员4.015.419.1816.17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1.9870.5864.4648.13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5.9915.1615.8322.49
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0.090.040.070.10
总计100100100100

——据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

(1)根据材料指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2024-05-14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英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需要扩大帝国版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输出资本和转移社会矛盾。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兴起,使英国能以新的“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扩张。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便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这一 理论后来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许多社会学家大力推崇这种新的帝国观念,主张抛弃重商主     义、推广自由贸易,但认为殖民地是缓和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1820年伦敦商业资产阶级向国会递交一份由著名经济学家图克起草的请愿书,呼吁实行自由贸易。此后,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爱丁堡等城市也提出了类似请愿书。19世纪上半期,随着自由贸易改革运动的胜利,“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理     论被英国政治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自由贸易与殖民占领一起成为了英帝国扩张和管理的基本原则。19世纪中后期以来,纺织业虽然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二战后,英国、法国特别是美国在新自由主义和自由平等的旗号下,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经济与文化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经验。

——摘编自卢玲玲《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二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此后,截至2022年底,全国先后共设立了 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新态势。21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共有28个建设方案,总计推出了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在总体任务和目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各自贸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改革试验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涉及国家   安全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问题时,我国一直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据统   计,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的自贸区(港),2021年实现进出口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 29.5%,比全国高8.1个百分点,贡献了全国进出口额的17.3%。中国海关总署根据自由贸易试验   区的改革经验,从2017年开始就在全国海关普遍推行自贸区创造的“单一贸易窗口”的做法,并提出   全国各地海关都要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的1/3,而各自贸试验区通关效率平均提高约40%。我国对外 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在过去十年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了近1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   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了21个成员国达成《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 图》。2016年,G20 杭州峰会推动达成《G20 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2017年世贸组织发起投资便利   化倡议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裴长洪《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周年:基本经验和提升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并谈谈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2024-05-03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道路:印记历史。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与经验启示》,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段落(引用者说明:段落与段落间多有大幅删节,不再提示)。

一、“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走俄国人的路”意味着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

“走什么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一直探索与争论的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作出选择,即“走俄国人的路”。

2.“走俄国人的路”意味着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

二、“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三、“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经验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2.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坚持文明根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

4.坚持胸怀天下,走自己的路是走世界文明大道。

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再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变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守正创新、文明根基与胸怀天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与宝贵经验。

(1)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走什么路的问题,除了材料中提到的“走俄国人的路”之外,还有“走日本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等说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请将以下表格内的历史事件与大概属于走什么人的路建立起联系。
A.“走俄国人的路”   B.“走日本人的路”   
C.“走美国人的路”   D.“走自己的路”
小题号历史事件道路(代号,请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人民公社运动
浦东开发开放

(2)借鉴材料中“经验启示”,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演变的认识。
2024-04-1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6 . 中粮(COFCO)集团有限公司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粮集团大事记

1952年“中粮”前身——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中国食品出口公司成立,主要发展农粮产品出口,换取外汇,此后长期隶属于对外贸易部管理。
1965年公司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粮履行国家赋予的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管理的双重职责,在国内有40多家分公司。
1979年可口可乐在阔别中国30年后,由中粮以寄售的方式重返中国市场,并通过发展成为畅销饮品。
1988年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同总公司脱钩,中粮开始由营管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型,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
1998年中粮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中粮斥资亿元收购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雷沃堡酒庄;完成对澳大利亚第四大糖厂Tully的并购。

——据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志》(1949-1998;1999—2019)等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粮集团的发展“反映了新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2024-02-27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外交制度是主权国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外交政策的成长、国内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内舆论对外交事务的日益重视,外交决策模式在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其制度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19491976年,很多外交决策往往通过外交部或者其他外事部门上报文件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圈阅的方式决策。邓小平在1977年恢复工作之后,几乎天天要审阅外交部的请示报告,甚至连为法国学生开办暑期汉语培训班、援助肯尼亚体育综合设施之类的事务都要经过邓小平的批示。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一些事务性政策、例行性政策、常态性政策的决策权力被下放,明确规定只有那些牵涉重要国家利益的战略性议题必须交给中央决策讨论,其他一些次要的外交政策议题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或者由外交外事部门决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外事决策往往由外交部、外经贸部、文化部等部委甚至司局级单位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部委的意见和政策。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
2024-02-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仁堂”商标


       
                 北京同仁堂

材料二   北京同仁堂大事记

时间事件
15世纪初乐良才由宁波迁到北京,以铃医(即走方郎中)走街串巷行医卖药。
17世纪初乐凤鸣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路南建立同仁堂药铺,编著《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和《同仁堂药目》。
1723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历经清朝八代皇帝。
1900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同仁堂铺面房被烧。
1950同仁堂在抗美援朝捐献运动中捐献旧人民币6亿9千万元。
1953年底同仁堂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基层党支部。
1954同仁堂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
1957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建立。

——摘编自《同仁堂史》

材料三   截至目前,同仁堂的境外门店有160余家,涉及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辐射28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全球门店,同仁堂已为全球约5000万人送去了中式健康解决方案,并在上亿人群中推广了中医药文化。有35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依托国际化发展“四步走”战略,历时30年,以十年一台阶的跃升节奏,把中医药文化逐步传播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主要国家,成为文化出海的一支重要力量。

——引自2023.12.5新华社《瞭望|同仁堂携中医药登上国际舞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同仁堂”商标中的文化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同仁堂在服务对象、企业性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北京同仁堂发展历程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启示。
2024-01-3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