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两极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9年5月17日,刚建立的古巴卡斯特罗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案》,决定直接没收大地主超额的土地,没收后平均分配给乡村工人,该法案还规定,蔗糖种植园不能为外国人所有。这引起在古巴拥有大地产和种植园的美国资本家的恐慌,他们纷纷向政府呼吁向古巴政府施压。美国随后的经济制裁战推动着古巴在政治立场上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靠近。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冷战支配着国际政治,美国政府对古巴的一系列反美行为和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密切发展做出了冷战的解读。1961年4月17日,由中情局训练和武装的流亡美国的1500多名古巴人组成的代号为2506的突击旅开始在猪湾的东入口吉隆滩登陆,正式突袭古巴。这次入侵遭到了古巴军民的顽强抵抗,古巴军队在三天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入侵的第一次胜利”。

——摘编自朱大伟《猪湾事件与古巴的共产主义道路选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发动猪湾事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取得猪湾事件胜利的意义。
2024-03-2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联盟团队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乙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1873年,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巴黎召开,并逐渐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在其影响下,德、法、俄等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东方学研究机构,而英国政府在一战形势危急、财政困顿的1917年,也筹建起耗资不菲的东方研究学院。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

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1960年,苏联在莫斯科举办了第25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尽可能多地邀请“东方”学者参会,又额外申请了10万卢比,用于邀请来自亚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会议快结束时,美国曾申请下一届会议的主办权,由于苏联的干预并未如愿。双方妥协的结果是由印度承办。1964年,第26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主题为“人的尊严、人类友好和世界团结”,试图代表“东方”国家发声。1967年,美国如愿在安娜堡举办了第27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由于官方以及私人机构的强大财力投入,与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该会议使美国的区域研究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东方”研究的学术话语。新范式强调跨学科研究,更加关注目标地区的“当下”问题。

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正式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

——摘编自张扬《冷战背景下的知识权力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东方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023-11-24更新 | 28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 2024届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3 . 变化的格局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又一代年轻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不仅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造成了它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经济模式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分为二,形成了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想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这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性变化,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也是对旧欧洲的又一个致命打击。

因此,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的背景。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第一种是官方性质的,旨在殖民帝国时代增加和维持帝国的权威。20世纪后半期,随着非殖民化浪潮兴起,第二种类型的非官方文化帝国主义也应运而生。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经营活动和通讯行业的发达,发挥了塑造人之价值观、情趣态度的作用,如无所不在的广告宣传。

面对这样的侵袭,尼加拉瓜人提供了一个取代弥漫第三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做法。去年(1979年)的一次文化活动浪潮,尼加拉瓜人用艺术的方式在绘画、舞蹈、歌唱、写作和工艺创造中表达自己。“人们正爆发出一股干劲和热情,”一位民歌手说。政府也在努力拯救尼加拉瓜的文化传统,尼加拉瓜文化部长卡德纳尔说:“文化必须交到人民手中,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消费者。”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非官方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及第三世界的应对之道。
2024-04-10更新 | 16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美国核垄断的事实面前,斯大林意识到原子弹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意识到苏联刚刚建构起来的安全体系正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威胁,意识到苏联凭借其巨大的牺牲和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赢得的力量平衡将被无情地打破。1945820日,斯大林签署秘密决议,决定建设核能设施、研制原子弹。在核计划实施过程中,苏联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动用了数以万计的人力,投入了巨额资金,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建成并启动了核材料生产综合企业,为实现核计划、制造原子弹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1950年,苏联45%的铀矿来自东德,35%来自波兰,15%来自捷克斯洛伐克,4%来自保加利亚,只有33%来自苏联本国。19498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摘编自刘玉宝张广翔《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研发原子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法国力图重返印度支那,恢复战前的殖民体系。但是受到了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其中最有力的民族主义组织是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由于谈判失败,双方于1946年爆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起初战争的双方都没有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但战争的局势因为新中国对越南的援助而发生改变。新中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承认以及援越抗法政策,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快作出反应,承认了法国扶持的保大政权,并开始对法国提供大量援助。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亚洲冷战局势的紧张,印度支那俨然成了东西方较量的另一个战场。比起直接较量的朝鲜战场,这里所争夺的似乎更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为重要的是使新兴国家面临走那条道路,学习哪种社会制度的问题。1953年,随着苏联政策的调整和朝鲜战争的停战,冷战形势出现缓和,印度支那战争也出现和谈的机会。美国试图组织联合行动阻止日内瓦会议召开,而中国则借助国际舆论对和平的支持,力促达成日内瓦会议协定,并建议停止在印度支那的行动。

——摘编自高嘉懿《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亚洲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进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2022-10-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几乎断绝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往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西欧间以石油换技术为主要特点的贸易才迅速发展起来。这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美国认为,苏联人进行的石油倾销,会使西方国家的国防和工业渐渐依赖苏联石油,这“或许比军事威胁更危险”。1962年初,美国国会提出修正案,对苏联战略物资进行出口管制。其次,美国歪曲《北大西洋公约》中加强集团内部贸易合作的条款,赋予北约以经济冷战职能。1962年11月,北约组织理事会通过秘密决议,正式拉开了北约对苏联进行输油钢管禁运的序幕。禁运实施后,苏联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从12.8%下降到8.9%,但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仍继续大量进口苏联石油,且呈连年增长之势。美国企图统一西方贸易管制立场,加强其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中领导地位的美梦破灭了。在这种情况下,1966年美国宣布取消禁运。1962年对苏联进行的输油钢管禁运成为北约史上唯一付诸实施的一次禁运。

——据李新华、魏建国《美国与北约对苏联的输油钢管禁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对苏联实行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动的北约禁运无法成功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氢弹试验成功、核武器小型化、导弹等装载工具的发展及其在这些技术领域的领先,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在“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指导下,于1954年开始向海外军事基地存储核武器并逐步部署给驻地美军和盟国军队。但是1957年之前,美国对外输送核武器装备和元件进行“核存储”基本处于零散状态。随着形势的发展,大规模向海外部署核武器的时机日臻成熟。

—摘编自陈波《“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海外核部署》

材料二

时间

概况

1955 年

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6 年

编制首部原子能计划12 年大纲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下应用原子能发电,组成综合动力系统

1964 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0 年

首座核电站自主设计工作室正式启动

1970 年

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摘编自梁燕《核筑强国梦—中国核产业发展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海外部署核武器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核事业发展的特点
2024-05-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高考历史【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测试卷(江苏专版)02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1953年,美国新闻署成立,其核心使命是从事公共外交,通过电影、电视、电台、出版物等各种手段宣传美国社会,展示美国的“优越性”。此外,它还对著名黑人生活进行了积极描述,以展现美国种族关系发展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材料所述举措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显现B.美苏两国冷战对峙的加强
C.美国霸权主义的全面衰落D.西方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2024-05-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NT20)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大比拼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63年,赫鲁晓夫宣称:“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那么、我们究竟是资本家,或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或是美国人,又有什么差别?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这一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B.美苏的紧张局势暂告缓和
C.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024-01-16更新 | 288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文化宣传与冷战】

材料一   美国学(American Studies)是对美国历史和文化进行跨学科与综合性研究的学术领域。制度性、成规模的美国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在知识冷战(In-tellectual Cold War)的视域下,美国试图通过传播“致力于理解、定义和宣扬美国文化”的美国学,来达到维持自身知识霸权的目的。日本和印度是最早接受美国学的亚洲国家,对美国学在亚洲的后续铺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在亚洲构建美国学,客观上促进了亚洲知识阶层对美国文化的学术研究,但从根本上看,其目标主要为散播美国价值观念和改善美国对外文化关系,反映了美国尝试掌握学术话语主动权的强烈意愿。

材料二   冷战在为美国学海外传播提供动力的同时,也推动美国学成为同苏联争夺学术主导权的工具。在美国学向亚洲传播的早期历程中,美国政府和私人机构通过课程设置、学者互访、建立研究中心和举办学术论坛等方式,不仅打开了美国资金、思想和人力资源侵入亚洲知识界的大门,亦将美国塑造为美国学跨国知识交流的“中心”国家。冷战结束后,有些亚洲国家依旧将美国学视为不可多得的跨国智识财富(Trans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认为借用美国学的学术研究模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明确本国文化特征进而树立民族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学在亚洲的传播确实起到了树立美国知识霸权,进而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作用。

——以上均摘编自石可鑫《知识冷战与美国学在亚洲的初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学向海外传播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学在亚洲传播的方式并分析其传播的影响。
2024-01-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