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法国邀请美国、英国、德国、意走利和日本领导人开会协调经济政策,以共同应时油价高涨和经济衰退。此后,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八国集团长期主导着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材料二   2009年二十目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发表的宣言指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心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二十国集目的成员既有美、英、法等八国集团,也有中国、印度等国家.显然具有更走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二十国集团也反映了全球实力与经济权力平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在全球重大决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客人”和“观众”。而逐渐成为全球问题的决策者.成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力量。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八国峰会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峰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2)在对全球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4-03-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高达13000亿美元,相当于被统计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由于发达国家实行紧缩政策,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某些初级产品的需求,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之大幅度低落……80年代末33种初级产品的实际价格比70年代下降了30%,石油价格在1984—1988年间跌幅达65%。这对于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打击十分沉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的范围而扩展至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真正全球性变革的浪潮。……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国家主权原则受到侵蚀、贫富分化加剧、人才外流、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文化霸权问题、世界金融危机再掀波澜和社会犯罪问题猖獗等。

——摘编自王最、王平等著:《普世原则与特殊道路:亚非现代化困境》

材料三 几十年来,中非始终真诚友好、团结合作,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同非洲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重要基础,也是中方长期、鉴定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同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共同续写中卢友好合作关系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2024-02-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非洲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美国当局认为,如果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加入到了苏联阵营,美苏双方对峙的力量将失去平衡,再加上在亚非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反美情绪,则更有利于共产主义在这些土地上的蔓延。因此,与非洲国家建立关系并把它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是有必要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把注意力放在之前就已经建立过联系的埃塞俄比亚身上。1951年,埃塞俄比亚遭受了无休止的蝗虫灾害,在1958年饥荒持续的同时,最严重的一次疟疾爆发。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54年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指示将专用于黎巴嫩政府的5000吨美国小麦转移用于缓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

——摘编自吕飞羽《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粮食援助研究》

材料二   粮食援助一直是中国援非的重要内容,对非粮食援助为推动中非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非合作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各省都积极选拔优秀的农业人才赴非洲,三门峡市渑池县农业局还专门为外派技术人员准备了行李箱,行李箱上印着漂洋过海送科技,肩负祖国重托;奋发进取创奇迹,心寄亲人嘱咐。中国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同非洲国家进行了小规模农业合作,产品主要供应给非洲当地市场,充实了非洲老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中国与非洲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6.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7.8亿,十年之内,增长了6.7倍。截至2011年,中国对非援助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人民币。

——摘编自赵银《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援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024-02-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2024-01-24更新 | 847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在国际组织上的合法席位问题,因为其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中国政府积极争取恢复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多方努力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苏联等国红十字会的支持下, 中国红十字会在1952年第18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上恢复了应有的合法席位,从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成功。

——摘编自高中华《中国红十字会与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76)》

材料二   随着世界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中较好地完成了其职责和使命,在发扬人道博爱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面临着人员安全保障、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二元体制、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

——摘编自刘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国际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恢复国际红十字会合法席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应如何应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洋开发在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成就。先秦时期便诞生了“耕海”传统。逐渐发展出“以海为田”的经济结构和“以海为农”的农业意识,这与海洋贸易的逐渐没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海洋文学的创作也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如唐代的《镜花缘》中描述了一个“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以讽喻现实中的人情世态。从总体上看皆为彰显儒家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中国海洋主权的侵犯,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清晰地认识和接受了列强在海洋秩序中的主导性。他们认识到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自于海上,欲兴邦强国,需重视海防。随着主权观念的逐渐生根萌芽,近代中国开始不断主动维护海洋主权,孙中山提出恢复海洋主权亦为实行三民主义所必须的思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据理力争收回被列强侵占的海陆主权,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拒绝签字也展现了中国对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与态度。

——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当中。然而国际现行海洋秩序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美国主导的“自由航行”秩序的霸权护持功能愈加清晰,其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上捉襟见肘。

——孟晓宇《中国海洋秩序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洋开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海洋秩序观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代表耆英在与英交涉时,曾在奏折中提出:“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的外交建议。而在1843年初,两广总督耆英和钦差大臣广州将军伊里布,先后上折提出“与其守旧章致我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他们的意见和应对之方,触动了道光帝求和自保的心态,于是宣布“自应于俯顺夷情之中,示以限制”。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外矛盾及压力的双重打击下,逐渐与西方靠拢,洋务派的兴起并取得外交实权,最终促成合作政策并肯定了条约体系。深层次则体现了清政府天朝中心观的动摇及近代世界观的产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授权李鸿章与列强商谈议和,提出“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和的原则,表明大清帝国从此在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   冷战终结后,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中盛行着如下一种心态:冷战结束了,美国胜利了,现在是美国解决自己国内问题的时候了,主张美国应该保持其行动自由和战略独立性,远离外部冲突和战争的新孤立主义。然而,共存于世界环境中,当一些地区发生战争把美国及其盟国连接起来时,美国的一部分人则主张尽可能地采取国际多边行动,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威慑和打击侵略方面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另一些派别认为,美国要聚集起足够的力量和意志来保持国内和国际和平,保持美国作为单极世界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海外平衡正是一种适应正在出现的多极化世界的战略。还有一些支持者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感到乐观,认为美国今天是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它“享有战略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支配地位”,具有霸权影响力和权威,因此要研究如何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任晓《冷战后美国重塑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战略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概述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争夺战略空间美国的战略援助不限于在欧洲和苏联抗衡,而且包括在东亚、南亚及在世界其他地区和苏联争夺地盘
20世纪60年代:外援制度化1961年《对外援助法》授权总统建立国家开发署,肯尼迪总统对外援助的拨款额年增长4倍以上
20世纪70年代:对外援助新方向尼克松政府有两个外援新口号,一是提出人权外援,二是强调多边援助
20世纪80年代:推行自由市场经济里根政府对外援助的核心是消减政府干涉,加强私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使他们在解决发展问题上起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全球战略与政治条件美国的对外援助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利益泛化的现象,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根据周弘《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发展》整理

材料二   在全球对外援助整体较为低迷的21世纪,中国积极调整对外援助的政策,除了一直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性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注重民生项目和社会发展,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饮水、有线电视信号接收、减贫、公共卫生以及基础教育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此外,中国还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共性发展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将共商共建共赢作为中国对外援助乃至国际合作的指引,使得中国对外援助更加具备国际视角和全球视野。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相比,21世纪中国对外援助的显著不同,并说明21世纪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援助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2023-12-20更新 | 1235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