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同掌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部分与拓跋氏亲近,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这一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孝文帝意图打击草原经济,北魏勋贵醉心汉化,北魏社会文化转型的现实体现。数量庞大的牧官队伍的成立,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北魏的发展,且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北魏牧官之制,起身于国家体系粗糙之际,结束于官僚制度成熟之时,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

——摘编自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1-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

材料二 (唐初)由于三省宰相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以致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集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集议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并经皇帝同意后,便送尚书省分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玄宗时,设立“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由此瓦解。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