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

——摘编自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崇宁年间,朝廷下诏,置安济坊,以处民之有疾病而无告者……初令诸郡置之,寻复推行于县……开封府依外州法,居养鳏寡孤独及置安济坊。朝廷颁布了安济法,凡户数上千城寨镇市,一般都要设置安济坊;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地方里正甚至一般平民均有责任将其送入安济坊收治。

崇宁初……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头,具饮膳,给以衲衣絮被。州县奉行过当,或具帷帐,雇乳母,女使,靡费无艺,不免率敛,贫者乐而富者扰矣。然当艰难之际,兵食方急,储蓄有限,而赈给无穷,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

大观元年……安济坊所管出纳官物,并日逐抄转簿历及供报文字,委是繁多,若共差军典一名,显见两处勾当不前。伏望各差军典一名,并添支钱米等,并乞依已得指挥。从之,诸路依此。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宋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安济坊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宋安济坊的设置。
2022-05-30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6讲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的官更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剩余3926865贯硕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影响。
2021-01-11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百万联考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全国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士改》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②就王安石变法,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6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7 .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镑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9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2021-12-27更新 | 3180次组卷 | 21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