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74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2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
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2019-01-30更新 | 204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山东卷)
3 .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主题发言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
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主题发言四:世纪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
(提示:下列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以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鉴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2016-11-18更新 | 4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摘自《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摘自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改革。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