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2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A.内外因辩证观点B.西方中心观点
C.文化全球化观点D.文化多元化观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阅清末到现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之后,蓝诗玲发现,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当中对鸦片战争的提法出现了变化。在那之前,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和新疆平叛、太平天国内乱等量齐观,而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会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的色彩;在那之后,情况大不一样,鸦片战争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亦被统统归咎于帝国主义。
——摘自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请说明原因。
(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2016-11-27更新 | 718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6 .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 . 鸦片战争后,清朝把《南京条约》看作“永相和好”“永息兵端”的“万年和约”,开始着手处理与各国“妥议税饷章程”等“善后事务”,以确保“中外相安”。此事表明:(       
A.清政府满足了列强的要求,自此中外相安
B.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C.清朝统治者看不清西方列强的本质
D.清朝统治者开始开眼看世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