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4 道试题
1 . “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以及《望厦条约》开启了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的世纪,……中国人民为了挽救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就必须打败两个敌人,不仅要打败外国侵略者,而且要打败既不愿意也无能力保卫这个国家的封建统治者。” 该论述揭示了(     
A.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遭到破坏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D.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2 .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封锁珠江海面后,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直达天津,剑指北京。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B.闭关锁国政策难以维系
C.中英两国国力相差较悬殊D.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
3 .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2019-09-01更新 | 1564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D.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2022-05-29更新 | 238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校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5 . 1841-1849年,清政府的主要收入地丁银陡增,数额达330多万两,民众的负担增加好几倍,各地“抗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尤以两广、湖南等地区严重。据此可知当时
A.列强入侵激化阶级矛盾B.外来物种促进南方开发
C.尝试近代化致耗资巨大D.西方民主观念得到传播
6 . 19世纪50年代,原先产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纱排挤土纱比洋布排挤土布的现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闲散劳动力,致使“本省制棉”也“转售外人”,永昌的五色绵和采帛、丽江的氆氌、东川的苗锦等一时间声名鹊起。这说明当时云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快B.近代化因素助推传统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较低D.洋布排挤土布受制于原料成本
7 .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B.传播宗教C.输出资本D.打开市场
2021-11-22更新 | 496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
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通商口岸传教权
2021-06-28更新 | 692次组卷 | 37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日新班)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相信可以和清政府进行自由贸易;对清政府而言,签署的条约是为了怀柔“夷狄”,是对朝贡体制的修正。清政府的这一认识
A.引发了外交体制转型B.促进了新思潮的萌发
C.孕育着新一轮的危机D.冲击了传统治边理念
2021-03-15更新 | 4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A.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B.出现与政府结盟倾向
C.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D.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