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下表是清政府和英国有关鸦片战争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战争名称条约内容
英国方面通商战争争取外交平等权
清廷方面鸦片战争侵犯主权
A.不同的描述体现事件的不确定性B.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的描述
C.史料来源直接决定事件的真实性D.不同史料对事件的记载不同
2024-05-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八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历史事件(现象)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3 . 下表为1832年-1886年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时间

产量(万吨)

内销(万吨)

外销(万吨)

1832-1837年(平均)

260.5

200

60.5

1861年

312:5

202.5

110

1871年

409.5

202.5

207

1886年

567.46

205

362.46

A.自然经济完全瓦解B.闭关锁国导致茶叶出口量下降
C.茶叶销售长期滞后D.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24-03-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某学者对1840年前后中英枪支的对比。该表可直接用于研究(     
枪型枪长(米)射程(米)射速(发/分钟)枪刺配置
中方兵丁鸟枪2.01约1001至2发
英方伯克式1.166约2002至3发
布伦士威克式1.42约3003至4发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024-01-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 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 2公担,增加了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 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 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 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 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乎《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粮食生产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量的外来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结合现实对粮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6 . 下表是根据《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等制作而成的。该表中的信息表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       
开埠通商前开埠通商后
商贾不衣锦,中产家妇女无金珠罗绮,士大夫一筵之费不过一、二千钱士庶舆台,但力所能为,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缎衣貂帽,例非绅士不得僭舆台胥吏亦有服之
出门乘轿者,达官贵人轿役之身分超乎轿中之人者,殊可骇也
A.助长了人们的奢靡之风B.推动了民众生活近代化
C.冲击了社会的等级观念D.迎合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2024-03-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借助这些条约,列强(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A.打开了中国市场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掀起了瓜分狂潮D.获得在华建厂权
2023-08-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8 .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2023-12-23更新 | 186次组卷 | 29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见下表)。阅读材料:

时间

概况

1844年

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

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早期改良派

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

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

1898年

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02年

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1907年

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1920年

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

1929年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

——摘编自徐影《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


据上表“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由传教士办学校到国人自办学校”为论题加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层次分明。)
2023-07-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以茶叶为武器制裁他人的状况。清政府运用茶叶武器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状况
清朝之前以茶治边是王朝制衡边疆民族的传统政策
乾隆时期利用茶叶武器成功制裁俄罗斯
鸦片战争期间从皇帝到一般官员认为利用茶叶可以制裁英国人,令英俯首听命,水绝鸦片之患,阻止白银外流。
A.茶叶武器是主要制裁手段B.茶叶在中英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C.清政府对英国了解全面D.天朝上国的愚昧传统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