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6 道试题
1 . “西学中源”说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士人中流行的一种学说。它认为西方之器物、政教、语言文字等,皆源自于中国。西人不过踵而行之,发扬光大而已。以下清人言论,体现这一学说的是(     
A.中四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沈毓桂《匡时策》)
B.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薛福成日记》)
C.中西相合者系偶然之迹,中西不合者乃趋向之歧。(王佐才《格致书院课艺》)
D.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论新旧?(梅文鼎《历算全书》)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2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鸦片战争后,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
C.清廷“天朝上国”观念深刻影响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布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张海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     
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
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D.促使中国融入到世界
6 . 1851年底,美国驻上海领事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越来越多的美国船只来到本港……现在本港的中美贸易已接近全国中美贸易的3/4.”另据统计,1853年经由上海进出口的英国货值已分别占到全国各港进出口英国货物总值的59.7%和52.5%。这表明当时(     
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B.美英在中国的利益角逐激烈
C.中国外贸重心发生转移D.上海的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7日内更新 | 184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晚清时期某一外交条款规定:“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思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据此推知,这一条款直接导致了(     
A.朝贡体系瓦解B.白银大量外流
C.列强结成同盟D.洋务运动兴起
8 . 《南京条约》签订后,钦差大臣耆英按照道光帝的旨意向英方提出照会:英国商民在通商口岸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英商归英国管理,内人由内地惩处,俾免衅端。英国除广州外, “多得四处通商口岸,系大皇帝逾格天恩”,若他国要求去福州等四处口岸通商, “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俾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一交涉(     
A.体现清廷努力挽救国家主权B.标志着清朝外交走向国际化
C.凸显清政府维护和约的诚意D.反映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无知
2024-04-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冯桂芬指出:“咸丰五六年,泰西诸国大水,桑尽仆,中华丝市骤盛,一年中买丝至六七千万两。各货及鸦片不足抵,则运银偿之,银价骤贱,以迄于今,是为中外通市一大转关。”这表明(     
A.中外贸易格局发生转变B.小农经济抵制经济侵略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D.货币危机已经基本解除
2024-04-19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一些主战的将军、督抚很快就变到主和的立场。道光皇帝也曾显得好像是坚决主战,但是他不断地动摇,终于接受屈辱的和约。这就因为他们在主战时都不切实际地认为可以一战取胜,当速战论行不通,马上就转到了投降主义。林则徐是一贯的坚决的主战论者,但他最多只能在他曾负责的广东地区加强防务。在封建官像集团中虽然还出现了林则徐这样优秀的人物,但他在本集团中只能受到排挤和打击。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日本在平壤将李鸿章的淮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成立了以大院君为首的俺倡政府,并宣布朝鲜独立。在海上,中国的境况更为悲惨。尽管中国海军吹嘘有65艘军舰,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2艘;尽管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只排名第11位,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南洋规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不同影响。
2024-04-1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