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19世纪80年代前期状况

19世纪80年代末期状况

山东

——

土纱每千克白根6两,洋纱仅3两多

浙江鄞县

家庭纺织业发达

“百里不闻机声”

江西

茶叶每千克700文

茶叶每千克640文

广西

桂皮每50千克白银7两至8两

桂皮每50千克白银8钱至9钱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过变为入超过……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镶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未牟机器磨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12-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哪些抗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并说明其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 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859 ),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外交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些变化。
2022-11-21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3)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5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2: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因素。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22-08-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铁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6 . 经历了旧中国百年耻辱后,新中国走过了73年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还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向近代文明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19499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四:201912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摘自网络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使中国“重新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十年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得出哪些认识?
2022-06-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了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一中的“变化”与“不变”加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门户”的阶段,并简要说明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2022-05-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七

材料三: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什么新现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芋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未,由沿海长江,樘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材料四   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要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各自时间和背景。
(3)根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022-02-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