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乾隆时代(1793年)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2 .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A.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B.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认识到列强驻京给民众的危害D.极力维护传统华夷秩序
3 .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16-11-27更新 | 455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乌南察布市集宁二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5 .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强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2022-0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外交权本是国家事权,须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但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却把权限下放到地方,形成了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之制。清政府此举
A.满足了对外交往的需要B.反映了外交的艰难转型
C.削弱了地方督抚的权力D.便利了西方商品的倾销
7 .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朝官员多次提出协定关税条款违背“西洋公法”,且对本国主权有所妨害,主张政府应借修约机会修改税则。这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
A.竭力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B.明确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C.开始运用国际法维护权益D.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
2021-11-20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达拉特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8 .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略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D.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021-06-23更新 | 106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把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潘国”“蛮夷”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往往以“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称西方国家,以“列强”指称英、法、美、德、日等国家的现象增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民众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日益全面
B.清朝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C.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
D.国人对外国的态度由狂妄自大变成崇洋媚外
10 .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