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9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设 一系列新的职能机构,陆续出现了诸如“五口通商大臣”“上海江海关”“抚夷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一批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机构。 这些新机构的设立(     
A.反映清政府主动应对变局B.说明清政府放弃传统外交观念
C.有利于促进中国外交转型D.表明外交成为清政府头等大事
2024-03-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应西方侵略者的要求,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允许外国公使入驻北京,中国向西方各国派遣大使;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设立外务部,成为具有近代外交制度中一般特征的中央外交机构。有学者根据这些事实展开研究,结论可能是(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
C.西方国家逐渐改变了侵华方式
D.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2024-02-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的事件。

材料一   近代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遍及各省。他们中的大部分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志在援取中国的财富,就必然会和中国民众乃至清政府产生矛盾,从而爆发教案。1891-1900年,这个阶属于晚清江西教案的高发期,数量和频率都较前一个阶段大幅增长,这十年共发生了73起教案。晚清江西教案爆发之后,虽然中外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店,会就教案进行相关交涉。但从清政府来看,由于自身的实力比不上西方列强,所以在交涉过程中几子处于被动的位置;交涉程序,也大都是由外方向中方提出交涉,往往“每议赔款,累万盈千,上亏国帑”……办理教案交涉的江西地方官也大都深切地认识到了“教民受祸之惨,平民受扰之毒,国家赔款抚款之钜”的悲惨状况。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往往在交涉中据理力争,竭力斡旋……到了清代后期,江西开始设立洋务局,负责办理涉外交涉事项。

——摘编自陈丽《晚清江西教案交涉研究》

材料二   1891-1900年江西省教案时间、地区、类型分布统计表

时间

1891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数量

11

1

4

7

3

10

8

17

12

地区

赣州

南昌

吉安

九江

建昌

广信

抚州

南安

饶州

袁州

瑞州

数量

4

16

10

10

9

12

2

1

5

3

1

类型

教堂被毁类

传教士被殴类

私卖地基类

民教挟私类

其他

数量

22

10

17

16

8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西教案爆发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西教案带来的影响。
2024-02-1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始建于1890年的戈登堂,坐落于当时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今和平区解放北路),英国修建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戈登在天津开辟和规划天津租界方面的“贡献”,它是19世纪天津体量最大的建筑物。这一历史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古今中外文化精粹完全融合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是当时天津经济发展的标志D.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演变历程
2024-02-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材料反映的侵华战争为
A.八国联军侵华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列强瓜分中国
6 . 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允许外国人进入整个中国内地,至少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改订税则。其根本目的是(     
A.将中国变为殖民地B.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满足资本输出需求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7 . 据晚清海关税收统计,1864年中国进出口税共6906028海关两,1894年15366311海关两。30年时间海关税收增长了1倍多。外国进驻中国的商业机构及其来华人数也逐年增多,到1894年共有外国商号552家,从业人员9350人。这说明当时中国(       
A.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瓶颈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趋于紧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材料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4-02-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领土面积丢失最多的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C.中英、中法《天津条约》D.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024-02-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随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涌入,英美将军舰驶入了中国内河,主要是长江流域。1913年,美国专门为长江巡弋建造了两艘军舰,第二年,这两艘军舰就沿长江一路驶到了距离长江入海口2100公里的重庆。上述军舰驶入内河和重庆分别是根据(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