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据有关统计,汉口的洋行数1892年为45个,1905年增至114个,进出口额1903年达1200万两,1905年突破3500万两,由此可知
A.区位优势决定着经济发展B.外国洋行对华资本输出急剧扩大
C.列强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
2 .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首相巴麦尊说:“从前中英如仇敌,今则我们与中国政府已有极友善的关系……如果借我们予以友善的援助而能令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轨,可以预期商业必兴。”据此可知
A.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局面已形成
C.中英两国的商业利益趋于一致D.西方列强企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3 . “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这场战争使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传统朝贡外交体系正式崩溃
4 . 法国侵华军全权代表葛罗认为:盖吾等今日,虽似决不至不逞吾志,然既奉政府之命而来,倘未逞吾志而去,则临行宁烧毁其朝廷宫殿也……吾等所要求之他项,亦均可得其承诺。如是,则和约易成,免滋纷扰,实予之所窃望也。从上述言论可知,其火烧圆明园最主要目的是
A.洗劫无数历史典籍和珍贵历史文物
B.彰显联军旗开得胜占领北京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D.从精神上摧毁击垮统治阶级的意志
2021-05-14更新 | 30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1年,奕䜣向咸丰帝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咸丰帝虽然批准了这个建议,但有意加上“通商”两个字,设立的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确保天朝与外夷之别。奕䜣随后坚决上奏,力求去掉“通商”二字,以求兼顾外洋政治等诸多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A.天朝体系已走向崩溃B.变局下的新旧思想冲突
C.中国人固守夷夏之别D.中体西用是思想的主流
2021-04-13更新 | 660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作为其附约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开始落实。其中第十款规定:一、关于海关任用洋员一事,“各口划一办理”;二、“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法、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这些规定
A.推动了清政府的主动开放B.扭转了中国外入超局面
C.扩大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7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商已在内地买货,欲运赴口(岸)下载,或在口(岸)有洋货欲售内地,倘愿一次纳税""准纳一次之课""其内地货,则在路上首经之子口输交,洋货则在海口完纳,给票为他子口毫不另征之据"。这一规定
A.加剧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B.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表明中国市场转入主动开放D.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呈入超局面
8 . 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A.清廷始终坚持“华夷之防”B.传统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D.外交观念近代化艰难起步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