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
2022-11-26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2024-05-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为发端,一直延续到晚清,五百年间,江西约两千万在册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亿后裔。在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制瓷、造纸、木竹加工、冶铁、烟火、夏布等手工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张瀚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摘编自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国内市场丧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明显,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几乎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沿海地区。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兴办近代私人企业。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1)根据材料一、概况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
4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

第一章总刚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材料三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24-05-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使清政府履行众多不平等条约,他们暂时减缓了对清政府施加军事压力,转而寻求相互的合作,因此造成了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外和好之局。一部分在经世之风沐浴之下的士大夫群体开始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醒悟。他们关注夷人夷事,逐渐意识到中西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由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演进到与西方展开商务贸易,酝酿并提出了“商战”思想。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等较为普遍的舆情民意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新变化。清政府因此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如兴办民用工业、减免船捐、修扩船只等,借此来与洋商竞争。晚清主流外交思想开始由“剿夷抚夷”向“商战制夷”的转变。如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之前,就明确希望该局“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以免各口岸轮船生意尽为洋商所占”。

——摘自闵红武《论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历程》

材料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中国外交的理念、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调整。邓小平明确提出“真正的不结盟说”。中国逐步改变了以往“联苏反美”“联美反苏”的所谓“一条线”战略,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中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抉择,实行“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外交向“商战制夷”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方向,并说明这一调整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11-21更新 | 8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隔断了中原王朝西北方向的陆路贸易通道,于是东南方向的海路就成了后来的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南方耕地面积扩大,稻、麦、茶、桑、甘蔗的种植更为普遍且产量很高,并成为出口产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恰逢此时活跃的阿拉伯商人将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积极地向东方开辟商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出入我国沿海口岸。宋代政府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行为予以奖励。

——摘编自曹中原、刘常青《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共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茶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英国人饮茶风气的养成,不仅促进了英国的“勤勉革命”,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

——仲伟民《茶叶、鸦片战争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茶叶贸易的影响。
2023-10-2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所追求的和谐,目标是达到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汉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唐蕃会盟强调结约的目的是“和叶社稷如一统”。这实际上是以协调民族关系、缓和民族冲突为目的的会盟。朝贡体制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与部分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体制。它在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和合”文化特征。古代中国曾有藩属国和朝贡国,中国与朝贡国在经济上其实是一种互利关系。

——摘编自唐建兵《“和合”思想与中国古代外交探微》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官员便向皇帝提出一个重视开展外交工作的长篇奏折“通筹夷务全局折”,建议对外实行“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政策。清政府主动由传统的“羁縻”之道转向近代性质的条约外交,理解并接受近代国际关系的观念和规则,形成恪守条约的主体意识。产生公约意识并加入国际组织,中外交往制度进一步平等。1898.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晚清政府在外交政策由消极转向积极方面还表现为密切与国际组织的联系、主持参加国际博览会等。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于1949111日在文化部设立了专门管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部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1955年,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改称“对外文化联络局”。其隶属关系改为国务院直属局,戏曲艺术被列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参与对象。1953年,赴朝鲜演出的京剧有《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等,1951年,在民主德国演出的京剧有《闹龙宫》《武松打虎》等,1953年,在罗马尼亚演出的京剧有《三岔口》《雁荡山》等。

——摘编自李培《新中国初期文化外交视角下戏曲艺术的对外叙事策略及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京剧外交”的意义。
8 . 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不久,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提出“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摘编自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以服务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除了了解西方国家地理知识以外,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海洋地理及测绘类的著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傅兰雅主持翻译的《海道图说》等著作相继翻译出版,这使得晚清海防地理与测绘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在军事研究层面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翻译活动,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翻译成果之丰,是中国翻译史和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它调动了当时政府、军方和民间的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军事研究与翻译领域最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空前巨变:目前皇家海军仅相当于美国海军一支分舰队的规模;金本位制度造就的金融秩序早已一去不返,如今,人们对美元、欧元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英镑。作为工业强国,英国在1890年被美国赶超,此后又先后被德国、日本和法国所超过,到20世纪末已经落到和意大利不相上下的水平。与此同时,英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不断降低——在丘吉尔所鼓吹的外交“三环”中,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无一不在持续收缩,其外交的成效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形势、机会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合作,英国甚至都难以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最主要受益者。所有这一切无不凸显出英国在20世纪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梁军《二十世纪英国的衰落及其外交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后期海权学说风靡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20世纪英国的衰落历程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2023-11-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5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