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建构了一个包括总理衙门、南北口岸大臣、海关税务机关、相关督抚以翻译人才培养机构和对外情报机构在内的制度体系,“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清朝此举意在(       
A.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B.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
C.缓和紧张的阶级矛盾D.抵制民主革命的浪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2023-06-14更新 | 5903次组卷 | 5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际法与近代中国郑观应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尽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他将国际法规范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相比照,指出依据国际法原则,“定税之权操诸本国”,他国不得干涉,中国应据此要求修改条约,提高关税,“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图谋,郑观应修改自己关于国际法的文章,增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遭遇,及越南、缅甸等小国作为“太弱者”无法援用国际法自卫等事例,感叹说:“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郑观应对国际法认识的变化。
4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冯桂芬痛心疾首的说:“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冯桂芬这一言论,可以用来佐证(     
A.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
B.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导致国人的思想僵化
C.清朝官绅对西方的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
D.先进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2023-03-23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热身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没有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给予瑞典、挪威等国与英国一样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以广圣主宽大之仁”。这说明清王朝(       
A.主动融入近代外交体系B.缺乏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C.突破了传统的天朝观念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 .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为商埠后,武汉对外贸易急剧增长。20世纪最初10年,汉口的外贸总额保持在白银13000万两上下,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C.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2022-06-04更新 | 391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016-10-20更新 | 208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