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后,以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前苏联金融模式为改革方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改革,通过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金融业、取缔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等措施,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崔鸿《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

材料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我国农村的金融改革发展就没有停止过。如1996年,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分开,农村信用社成为独立的银行形式;1999年,农村信用社通过承接中国银行的贷款,有效推动了向农村居民开放小额贷款;2003年6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颁布施行;2006年底,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等诸多有利于农村金融体制发展的金融机构建立,翻开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篇章。

—摘编自李金美《湖南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金融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铸造了大量的铜钱。北宋后期,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用以制造器皿,出现“钱荒”。在此背景下,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明朝遂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外贸易开通,中国现银大量外流,银价高涨,加上外国银元大量充斤中国市场,严重破坏了旧的银两制度。与此同时,由于铜矿开采量不足,出现制钱紧缺的现象,而制钱本身的一些缺点又难以适应近代贸易发展,这使旧制钱制度开始动摇。由此,清政府开始整顿币制,出现了银元、铜元与纸钞票等几种新的货币。由于没有国家银行,户部与各省均自有铸币权。不仅出现旧货币银两、制钱与银元、铜元、纸钞票等新旧货币混用现象,而且各处所铸货币的成色、分量也是参差不一,币制混乱。但中国自铸银元的出现,毕竟加速了银元替代银两的步伐,也为清末银本位制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四平、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货币改革》

材料三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5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数十年来,人民币始终地位稳定。

——摘编自陈雨露《人民币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自铸银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币发行的意义。
2020-02-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用于1929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不等:19311月又把进订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升到50%:19335月,再把最高税率提升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12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宝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二   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进出口税则税率结构(部分)   

类别税率主要商品
必需品免税农作物种子、金属矿砂、棉花、报纸杂志、书籍、有革命意义的印刷品、金银、科学仪器等
5农药、铜、飞机、航空器、机车等
12.5橡胶、加工出口抽纱原料、纸浆、纺织机械等
20磷、羊毛、工业用电冰箱、部分药品、铁皮等
需用品25小麦、缝纫机、部分化工原料等
40汽油、硫酸、塑料原料、印刷品、纸张等
非必需品50豆类、咖啡、纺织原料、收音机等
80水果、肉类、食用油、塑料制成品
100茶、饮料、海产品、煤、蚕丝等
奢侈品120山货、调味品、毛皮、化妆品等
200烟、酒、迷信品等

——摘编自杨圣明主编《中国关税制度改革》

材料三   中国的平均关税从2002年的15.3%下降到2005年的10%,继而降至2010年的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由2002年的18.1%下降到2005年的15.3%和2010年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2002年的11.7%下降到2005年的9.5%和2010年的8.9%。目前,我国加入WTO的降税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水平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低的,还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在部分细分行业也低于一些发达国家。……20227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七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继续维持7.4%。

——据人民网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2年以后我国调低关税税率的原因。
2023-06-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8月,在李鸿章的委派下,唐廷枢开始利用唐山丰富的煤炭资源筹办开平矿务局。为了筹措资金,唐廷枢在上海、武汉、天津、南京、宁波等各口岸销售开平煤矿股票。1878年招股20万两,1879年招股已达70万两。在1888724日,开平矿务局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并于三年后(即1881年)全面投产。为了改善运输条件,唐廷枢还修筑铁路运输煤炭。兴办铁路遭到了守旧官僚的极力反对,李鸿章与反对派进行论战,并力邀官员到唐山现场体验蒸汽火车才平息了异议。开平煤矿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已年产75万吨以上,成为重要的原煤供应基地,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不仅供应国家民生,而且供给北洋舰队。

——摘编自谢乐乐《“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开滦煤矿》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开滦煤炭销量欠佳,矿方拖欠工人工资,劳资纠纷不断。人民政府特许开滦煤炭运沪换面,允许开滦煤炭独家出口,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此外,党和政府大力帮助矿方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减少开支,也是缓解产销矛盾、渡过困难的重要举措。1952517日,人民政府宣布代管开滦煤矿,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开滦工人阶级真正成为矿山的主人,煤炭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滦煤矿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杨磊《人民政府代管开滦煤矿的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平煤矿建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开滦煤矿渡过难关的原因和开滦煤矿发挥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圆发挥了推进作用。

——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改总路线。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新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6 .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总产量(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上交农业税
(亿元)
粮食棉花
19501321369.216.755.919.1
195114369103.18.74921.69
195216390130.414.126.527.03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原因主要有哪些?
2019-03-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7 . 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的原因和条件是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国民经济的恢复
③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④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