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对“投机资本”采取的反击措施和其产生的影响,并思考新中国还采取哪些举措巩固政权。
2024·浙江·二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4-03-18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浙江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5月的事了。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11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

——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4 .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总产值数比1949年增长
810亿元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77.5%145.0%48.5%
城乡人民收入/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
70%30%
国家财政收支总收入总支出结余
382亿多366亿多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的表现,并概述秦汉时期“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2)根据材料二,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视角,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而言的主要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表现,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这一表现加以简要评析。
2024-0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对“投机资本”采取的反击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4-01-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上海逐步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看到外国银行的活跃情况,逐步认识到,中国原有的旧式金融机构已不能适应,有自办银行的必要。盛宣怀曾说:“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外人银行,专我大利。中国银行既立……仿借国债,可代洋债,不受重息之挟制。”于是,盛宣怀筹办的第一个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经清政府批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

——摘编自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为600:1,而到了6月8日,这个数字竟变成了2000:1……由于老百姓吃够了解放前通货膨胀的苦,人们往往不借血本盲目地将人民币脱手……打击金融投机的行动,不仅震动了上海,也影响到江浙两省甚至波及全国。第二天,银元“袁大头”从2000元猛跌至1200元,大米跌价一成左右。此次行动,使上海金银元、外币非法交易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币走势开始趋于坚挺,并开始在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

——苗生《解放初上海的银币之战》

材料三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长期以来全球金融秩序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其要求提高在全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的呼声也日渐升高。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一方面将有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金砖开发银行的设立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开展。

——摘编自周道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盛宣怀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自办银行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后半期上海金融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洋务派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金融角度指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老百姓吃够了解放前通货膨胀的苦"的原因,并简述人民政府"打击金融投机的行动"的成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金砖国家”成立新开发银行的目的。结合所学,概述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具体史实。
2023-04-13更新 | 40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度除六国常经使用的不同形态、重量的货币,铺基础。对于始皇统一币制,并能钻在历规了中国自秦至清是续两于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工艺说,认种是天圆地方文化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中间方孔方使于创器的特点,铜币圆孔的由圆转方是现象制器思想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始皇改革并统一境,以方代面,形数相合,取其象天法地,君权神授的文化寓意,货币职能与政权、神权在一枚小小的天圆地方的方孔铜钱中完美融合。

——摘编自李雪艳《从秦半两到通宝》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人民币的管理,维护人民币的信誉,稳定金融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1999年12月28日通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圆形方孔钱“长久不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影响。
(2)中国是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币的地位及其发行原则,并简述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逐步提升的表现。
2022-09-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粮食的产量为3088亿斤,棉花的产量为2607万担。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圆发挥了推进作用。

——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改总路线。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新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材料二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十年代中期,我国是怎样开展“现代工业革命”的。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此时我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推断这一观点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18-02-0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