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中国传统手工业走向没落,如农家棉纺织业、制针等行业,但一些传统工艺的手工业因较少受到外国商品的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而得到了继续发展。除了传统的制茶业、丝织业以外,在磨坊、酱园、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等行业中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中某些行业还开始运用机器进行生产。1840年-1894年,大批量的丝、茶从上海、广州、福州等口岸出口,其数量几乎被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操纵。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列强在华特权取消和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从1950年到1955年底,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贸易的比重由6.520%下降为0.005%;国营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8.4%上升到99.2%;政府大力组织成套设备和其他重要物资进口,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扩大出口,1956年实现了贸易盈余0.82亿美元,初步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

——摘编自彭波、韩亚品《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相比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023-07-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实行奏销制度,规定地方每年都须将财政收支情况呈报户部,接受严格的审查。但咸丰时期(18511861年),广东军需用款仅1852年奏报过一次,面对户部严催,一直敷衍,其他省份也多如此。咸丰之前,清廷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1851年后其收入大减。但自1853年起,海关的征收额却直线上升,同年创办、由地方督抚掌握的商税——厘金也迅速推广。同治时(18621874年),收入均超过田赋。清前期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兵饷、河工和官员的廉俸,咸、同时期,勇饷、兵饷、洋务经费和赔款则成为了主要开支。面对新形势,清廷的财政指导思想实际上从宣扬“永不加赋”“节财之流”转为肯定“量出为入”。

——据倪玉平《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打击投机资本,赢得了全国物价的趋向稳定。但由于财政存在赤字,人民币发行过多,因此物价随时还有再度发生波动的可能。1950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把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全国物资调动统一归中央贸易部掌握,现金调动统一于中国人民银行。3月,政务院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干部本着部分服从全体、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1950年一、二季度国家财政赤字曾占支出总数的43%和40%,三、四季度即下降到9.8%和6.4%,财政收支当年已接近平衡。

——据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

材料三   19497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原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部和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意从东北调回曾主持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财经办事处的陈云,由其主持中财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财委在陈云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两项重大任务:一是平抑金融物价;二是统一全国财经工作。1950年,经中央同意,各大区、各省、直辖市书记均兼任各该区、省、市财经委员会主任,使得统一财经工作进展顺利。

——据薄一波《陈云的业绩与风范长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咸、同时期财政转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历史经验。
2023-07-0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正常和严重的浪费现象。19515月,东北地区首先掀起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0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会后,按中央部署,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工人阶级纷纷响应号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广大农民也积极投入到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来。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央明确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要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已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降低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这场运动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萌发了勤俭建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

-摘编自许新年、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由来》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作用。
2023-06-3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画报》封面发展史

作为中国国家画报的《人民画报》,自1950年7月创刊之日起,其封面完整串起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片段。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画报》封面节选

1950年11期

丰盛的稻子

1951年02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

1953年01期

鞍钢正在浇铸钢锭

1955年12期

合作社社员的喜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20世纪50年代前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列举为完成这些任务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
(2)为1992年《人民画报》设计一期封面(不用写期号),并写出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民间设厂自救的呼声和朝廷振兴商务的新政相互交汇,推动了现代棉纺织、缫丝等轻纺工业的发展。外国商品如煤油、烟草等,不仅在大城市设分公司,在偏远小镇也有代理商,并竭力揣摩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甚至连包装是用红纸还是蓝纸都要考虑。外国在华工厂还积极搜集各地土布货样,并改进工艺,用机器仿织,如泰西缎”“东洋缎,以丝棉织成,外观优美,不亚丝货,价格却极低,这严重挤压了传统手工业的市场。随着西装革履等西式服饰的逐渐流行,传统手工业难以提供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物品,其境遇也越发风雨飘摇。

——摘编自王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危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其中特种手工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不容易被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工艺美术”——更是得到加倍重视。1956年,毛泽东作出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强调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既从事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研究,还从事于手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如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摘编自陈岸瑛《从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到21世纪传统工艺振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我国传统手工业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扫除“黄毒赌”、破除封建迷信和陋习等。党和人民政府还坚决反对落后的价值观念,努力构建以牺牲、奉献、奋斗精神为内核的革命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社会。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党中央提出了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号召,充分发挥群众在治理中的作用。同时还面向普通民众推出了大量宣传革命价值观的精神文化产品。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等观念成为社会新时尚。

——摘编自何云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社会风气治理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进行社会风气治理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气治理的意义。
2023-03-05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需要大量粮食,包括军队用粮,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经营用粮,赈济救灾用粮等。但全国尚未完全统一,人民币信用不足,生产停顿,物价不稳,且由于长时间战乱和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也不容乐观。鉴于此,1950年年初,中央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征粮,下令贫农只需要负担其全部土地常年总收益的5%~10%,中农15%~20%,富农25%~35%,地主40%~60%。政务院明文规定:中央政府征收的公粮和地方政府附加公粮,两项合计占农村实际总收益的32%。对个别富裕农户,如地主等“最高者不得超过其农业总收入的60%”,特殊者应控制在80%以内。

——摘编自杨奎松《从“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共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态度异同与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征收公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公粮征收方案的特点及意义。
8 .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中央内政外交的基本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



概括图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使人民币很快成为全国的通货,支出的机关随之统一,但“财政的收入并未规定统一管理的办法”。按照当时的估计,1950年全国军政公教脱离生产的人员有近9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约为2%,国家支出的大部分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公粮和税收却大多掌握在区、地、市、具各级地方政府手中。中央政府最初依靠增发货币来缓解财政压力,但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和市场波动却成为困扰政府的另一个难题,如果不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新中国的经济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194912月,负责主持中财委工作的陈云提出“财政经济要统一管理”的主张。19503月,政务院通过《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全国各地所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全部归中史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年政务院实施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务院完成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现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3年6月,毛泽东讲道:“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

——摘编自《毛泽东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辑要》

材料二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

——摘编自何玉长、李波《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谈道: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人看得很清楚。

——摘编胡怀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理论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