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农村中“商人”阶级的划分和处置,这些规定旨在(     
分类名称标准处置
第一类商人、商业资本家或农村工商业家。以商业收入为全部和主要来源者。按照地主、富农处理,其家属的情况分配土地。
第二类地主、富农兼商人或商人兼地主、富农。占有并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当地地主土地平均值,农业收入和商业收入兼有。
第三类小商小贩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和资本,不雇请店员,自己从事商品流通者。土地分配按贫农处理。
注:如因劳力不足而出租土地者,不得以地主论,被称为小土地出租者。
A.夺取抗美援朝的胜利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D.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2023-10-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2 . 如表说明(     
新中国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统计的国营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情况(部分项目)
经济项目全国工业
固定资产
全国大型
工业产值
全国生产
资料生产
发电
原煤
产量
生铁
产量
钢产
水泥
产量
棉纱
产量
国营经济占比80.7%41.3%48%58%68%92%97%68%53%

A.全力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大规模开展没收官僚资本工作D.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发展
2023-01-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自春至冬,全国相继发生旱涝、虫疫等自然灾害,被淹耕地约1亿亩,灾民达4000万人。敌对势力趁机“制造谣言破坏,阴谋暴乱,企图转移农民斗争目标”。尽管战争仍在继续,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19日向全国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要求各地帮助灾民渡过灾荒。各地方政府成立救灾委员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及时发放救济物资、副业生产、开展社会互济、以工代赈、减租退押、安置灾民等措施,使灾情得到遏制并趋于缓和,至1950年4月,全国“各地灾荒停止发展”,“而且还与历史上灾后田园荒芜、赤地千里的景象相反”。同年8、9月份,全国绝大部分被淹田地水退之后都得到及时补种,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

——摘编自赵朝峰《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度荒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灾度荒工作”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12-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4 . 194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创办了“折实储蓄”(本息均以实物价格折合计算,不怕物价波动),随后推广到其他新解放城市(下图为上海分行折实储蓄存款证)。1952年后,折实储蓄逐渐消失,向货币储蓄转化。促使这种转变的原因可能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实物储备大幅度减少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950年4月,毛泽东在工商组讨论会的发言记录讲到“今天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处写道:“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在与会者发言谈到“对私营工商业的限制和排挤”处写道:“应限制和排挤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这表明毛泽东主张(     
A.对民族工商业全面扶助B.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D.限制私营企业的发展
2022-12-22更新 | 46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四条规定:“工商业者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这(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B.表明政府进行工商业改造
C.不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促使土地由地主私有变为公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0年1月22日,全国煤矿工会代表会议决定在全国的煤矿企业进行废除封建把头制度,改变旧的封建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等改革。随后全国各行业各地区都展开此类改革。这些改革措施(     
A.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B.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建立起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组织D.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8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7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51年4月17日,山西省委向中央和华北局提交《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指出要战胜农民自发的趋势,最根本的就是“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这说明“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旨在(     
A.消灭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B.建立农业合作化的组织
C.废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49年7月,根据《对苏易货合同》,东北解放区向苏联出口粮食、肉蛋、木材、煤炭等物资,换回棉布、汽油、拖拉机等产品,合同总价约东北币712亿元。该合同(     
A.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B.体现了“一边倒”的方针
C.加快了辽沈战役的胜利D.透露了苏联轻工业的落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