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图像史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美术作品时,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即观者眼中直接看到的事物;第二层次“图像志分析”,即注重人物和故事的识别,需要确认图像中的内容与主题,并将其中的象征物加以阐释与简单联系;第三层次“图像学阐述”,则需要辨认出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的深意,深入了解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挖掘艺术家表达的更深层次内涵。

—摘编自《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节选

   

图:李琦《农民和拖拉机》(年画)1950年创作。1950年5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农机展览会; 1951年,国家开始推广新农具。

       


图:邓澍《和平签名》(年画)1950年创作。1950 年3月至11月,中国各界积极响应“斯德哥尔摩世界拥护和平大会”运动。

一选自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官网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从以上两幅美术作品中任选一幅进行探究。
(要求:对画作由浅入深进行描述、分析、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注重历史信息的运用,分析逻辑严密,表达条理清晰。)
2023-07-01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化三改”、三线建设等阶段,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从工业化建设第一个时期的伟大成就中可以发现:(1)我国依据当时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实施“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既发展沿海工业,也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发展,工业化建设注重平衡工业布局。(3)我国重视工业发展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农业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位,工业化建设注重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摘编自徐坤《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于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化三改”实施的有利条件及其所确立的经济制度。
(2)从史料证据关联历史结论的视角,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所说“伟大成就”之间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彰显的“中国智慧”。
2024-03-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的淮河水灾立即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根据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党和政府开始启动淮河治理工作。10月,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正式将“蓄泄兼筹”作为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指导方针。为了统一治淮工程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11月,第一期治淮工程正式开始。润河集分水闸是控制整个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其所需要的钢铁闸门及机件,由上海140余家工厂制造并在一个半月内赶制完成。治淮工程遍及河南、皖北、苏北的48个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工程在当年的抗洪排水中就发挥了一定作用。195111月,治淮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河南、安徽、江苏三地政府调集大量民工投入到淮河各处工地。治淮民工普遍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并在竞赛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1952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这些工程拦蓄的洪水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物资交流。

——摘编自王瑞芳《从点到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意义。
2023-10-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川汉铁路意向,其西段为成渝铁路;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次年开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仅完成工程量的14%,寸轨末铺。1950年,党中央决定修建成渝铁路,101厂(今重钢集团)承担了钢轨的生产任务,在苏联友人的热心指导下,101厂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供给钢轨的任务。全四川百姓掀起捐献枕木的热潮,鞍钢生产的钢锭、上海生产的钢梁、武汉生产的机车等纷纷驰援四川。期间先后有3万余名军工、10万余名民工参与筑路。1952年7月1日,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更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

——摘编自黄海等《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燃情岁月——成渝铁路珍档品读》

材料二   高铁开通后成渝经济区2011-2016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布图


   

——摘自袁程炜《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修建成渝铁路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交通建设对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2023-05-25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正常和严重的浪费现象。19515月,东北地区首先掀起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0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会后,按中央部署,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工人阶级纷纷响应号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广大农民也积极投入到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来。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央明确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要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已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降低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这场运动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萌发了勤俭建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

-摘编自许新年、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由来》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作用。
2023-06-3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191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50年代,墨西哥政府提出“稳定发展”战略,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禁止进口本国已能生产的工业品,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1962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

——摘编自陈芝芸《战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销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各类粮农土产的收购任务,另一方面将各类工业品输送到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各类产品下乡。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推销我国农土特产,进口必要的国家建设生产资料。至1952年,“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

——摘编自曹东勃、叶子辉《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新时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举措,并简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