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827日起,美国飞机对我国东北城乡不断进行轰炸、扫射。101日,朝鲜关于中国出兵给予援助的请求传到了北京。同一天,斯大林建议中国组成志愿军援助朝鲜的电报也发到了北京。102日,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摘编自杨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辱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1950年浙江省嘉兴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的原因。
(2)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请列举1953—1955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3)指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1979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当时经济特区的主要做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进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谈谈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3-12-0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史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已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三条方针”和内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023-11-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策勒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摘编自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材料三   针对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智慧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突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方略,开创性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和平和繁荣。

——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次崛起之下中国同周边国家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列举这种影响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的四个事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下半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发展的历程,并指出联合国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党中央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智慧”的内涵并指出新时代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
2023-10-2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10联考历史试题
6 .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周边的陆地邻国大多数是刚赢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他们对选择了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普遍存在疑惧……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被顺利地解决的。

——摘编自齐鹏飞、李葆珍《新中国外交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的相似的背景,并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周边邻国存在“疑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中国顺利解决邻国“疑惧”问题的举措,并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外交智慧有哪些?
2023-10-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史料二   (新中国)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探究】
据史料一,概括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面对史料二中的问题新中国外交方针是怎样调整的?其实践活动有哪些?
2023-09-1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5课学习讲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53-1956)

序号

时间

事件

1953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3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5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底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外交、经济角度概括新中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两个事件,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
2023-09-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2023高一下·四川·学业考试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1021日)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628日)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4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2023-09-16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10 . 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亦展示了中华文明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不利国际条件,并简述50年代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外交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一带一路”外交贡献为例,分析说明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的推动者。
2023-07-1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