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
2 . 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B.说明和平共处理念成为国际共识
C.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的减弱D.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3 . 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
时间国家时间国家
1955年阿富汗、尼泊尔1958年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年埃及、叙利亚、也门1959年苏丹、几内亚
1957年斯里兰卡1960年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A.“一边倒”政策取得丰硕成果B.中国加强与不结盟运动合作
C.中国与西方国家出现建交高潮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贯彻
4 .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20-04-23更新 | 223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学者布朗利曾指出,许多国家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把它同《联合国宪章》和《巴黎非战公约》相提并论或者作其补充。《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款明确提出:“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事项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下列选项,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实《联合国宪章》条款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
2020-02-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
2020-01-10更新 | 11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2015学年浙江瑞安瑞安八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公布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际习:境开始缓和,新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客观上是对“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政策性突破。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B.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
C.反复无常,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引D.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
8 . 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
9 . 戴高乐与毛泽东两人彼此敬重,也曾想实现会晤,终因各自强烈的自尊而成遗憾。就此,有人士认为:“所有国家都有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倾向,所有民族都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这意味着在外交领域
A.领导人的自尊要优于国家利益B.民族间相互尊重尤为重要
C.民族间彼此猜疑无益和平D.国家利益高于国家自尊
10 . 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A.“一个中国”原则
B.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