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1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倡议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
A.互不干涉内政原则B.独立自主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合作共赢原则
2022-03-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有外国学者指出,周恩来的务实还体现在“他是把民族利益放在意识形态之上的政治家”。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实践是
①另起炉灶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不结盟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②③
3 . 中国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实践这一原则的是
A.中印关系B.日内瓦会议C.亚非会议D.中美关系
2021-08-3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大教育豫北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外交准则是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D.反对霸权主义
5 .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
2021-02-02更新 | 407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1-201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模块历史试卷
6 .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21-01-27更新 | 213次组卷 | 3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选修)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图1中国领导人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2中国领导人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图3中国领导人会见美国总统布什

结合图片资料和所学回答:
(1)建国初期,中国政府提出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2)上面三幅反映中国重大外交场景中的中国领导人分别是谁?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性成就有哪些?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反对        和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        政策。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调整?
2021-01-2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2021-01-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大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邻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同点。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10 .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D.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