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内瓦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纪录片《1952年国庆节》。国外记者普遍反响良好,仅有个别怀有偏见的人提出,片中有国庆阅兵的镜头,说明“中国在搞军国主义”。周恩来听到议论后说:即便是个别看法,也值得注意,再请他们看一部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正式放映之前,代表团在旅馆里先行放映,但放映不久很多观众便鱼贯而出。工作人员觉得让外国人看这部电影,简直是“对牛弹琴”。不得已,他们将剧情和唱段写成了一本十多页的说明书,准备译成外文,发给外国记者。不料,这一做法却被周恩来批评,他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我要是记者,我就不看。”随后,周恩来提议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作三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发表观感,普遍认为: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感人。一位印度记者说:中国在朝鲜战争和土地革命中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中国的稳定,这一点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一位美国记者突然悟出一个道理:中国现在不要战争,要工业化。一位美国教授不请自来,看后要求购买拷贝,并说应当把电影拿到好莱坞去放映。

——摘编自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取得的外交成就及所体现的外交智慧。
2024-06-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历史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21日,缅甸总统吴努在访华时对毛泽东说:“很坦率地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周总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加佐·维约普拉诺托在1957年初回国述职时向记者畅谈他在中国的观感时说:“我跟中国最贴近的邻国,如印度、缅甸、尼泊尔、越南、阿富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大使们经常接触,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中国和平政策的本质,为此对中国完全不再有任何顾虑。我们印度尼西亚在邻国中是距离最远的一个。却要神经过敏地担忧,那岂不是大笑话!”

——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对话、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积极参与亚欧会议,作为观察员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主持东亚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等。周边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合作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特征。中国通过机制化的平台更能拉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与东盟共同创建了以合作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共同推动新型地区关系与地区发展进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力求发挥引领而不主导的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张蕴岭《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合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该政策实施的意义。
2024-04-22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越南曾在19世纪沦为法国殖民地。二战后,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46年,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悍然向河内发动总攻,越南抗法战争开始。美国采取支持法国殖民主义战争的政策,不仅提供金钱上的援助, 而且直接参与了法国侵越军事行动计划。尽管如此,法国仍然接连受挫,为扭转战场形势,法国不得不依赖和屈从美国,但它又不甘心把自己的利益转让给美国,国内出现了有条件结束越南战争的呼声。英国担心冲突扩大导致新的世界大战,这将威胁其在香港、马来亚的地位,因而支持法国结束战争。美国在英法的劝说下,同意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以求和平解决越南问题。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中国曾多次发表声明,呼吁有关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亚洲的迫切问题。 1954年,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国对会议极为重视,多次开会商讨制定参加会议的原则、方针等问题。会议期间,由于谈判双方存在着原则分歧,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讨论步履维艰。为打破僵局,推动会议取得进展,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和解性方案。中国代表团的基本政策就是“要联合法国,联合英国,联合东南亚国家,联合印度支那成员国”,通过这样一个国际统一战线,“达成印度支那和平,来孤立美国,主要孤立美国主战派”。周恩来努力说服越南、苏联代表团采取现实主义的立场,并积极与英法等国代表团接触,力促达成协议。经过中国代表团的积极努力,交战双方分别签订了停战协定,印度支那和平得以实现。

——摘编自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美、法、英三国在越南抗法战争中不同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过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2022-05-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年2月苏美、英、法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3月开始的奠边府战役在中国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随时有复杂化国际化的危险,美国提出了“联合行动”的倡议,着手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在美国看来,“如果能这样做,我们就将以强大而团结的姿态进入会场,从而有望令共产党人在会上作出让步”。周恩来在赴日内瓦会议前向印度驻华大使指出:“摆在亚洲国家和人民面前的问题,是它们如何能够自救”,而自救的办法便是“要团结友好,反对侵略,不参加军事侵略性的集团”,这样,“美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中国代表团的任务是要在会上“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要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

——摘编自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再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策略并分析外交活动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