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万隆亚非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参加万隆会议前,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旨在强调亚非国家的共同身份,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争论。这一战略(     
A.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B.奠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新原则
C.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D.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万隆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在对相关与会国的政治态度做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方针:团结“和平中立国家”、争取“接近和平中立国家”、影响“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孤立并分化“反对和平中立国家”。此举意在(       
A.促成亚非会议圆满成功B.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C.清除西方殖民势力残余D.遏制世界战争潜在力量
2024-03-16更新 | 493次组卷 | 7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0题 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3 .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5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某次国际会议上,通过中国一系列艰苦而充满智慧的工作,一些对新中国存疑虑甚至视中国为和平威胁的国家改变了认知,逐步认同和接受新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说:“中国无侵略意图,共产党与非共产党国家能够合作。”上述外交活动(     
A.表明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B.积累了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
C.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D.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条件
2023-05-30更新 | 1032次组卷 | 13卷引用:广东北江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世纪50、60年代中外领导人互访越来越频繁,其中以周恩来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对亚非13国的成功出访最为著名。周总理以其独特的外交风度,在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此局面奠定外交基础的事件是(     
A.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日内瓦会议中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印尼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出色表现D.中国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求同存异——老精神的新应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其利,故曰不和也”

——何晏《论语集解》

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即席发言,开宗明义地郑重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老精神的新应用”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0更新 | 490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从1955年1月到1956年6月,共有78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联系和交流。根据你的判断,这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属于
A.周边国家和邻近国家B.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C.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D.不结盟运动国家
2022-03-06更新 | 836次组卷 | 9卷引用:二轮拔高卷3-【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万隆会议上,当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转移斗争目标、把矛头对准中国、攻击共产主义时,周恩来采取克制、忍耐、回避、不争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巧妙对策。周恩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2021-04-06更新 | 497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高考预测猜题卷历史试题(新高考版)
9 . 关于“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建国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A.着眼于“一边倒”外交需求B.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C.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D.助推“另起炉灶”方针原则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以联合国为中心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2020-08-26更新 | 676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