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显地反映了国家活动中有两个积极性。一是中央的积极性。全国必须置于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央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迅速地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才能保障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服从中央的原则下,地方也要赋予应有的自主权。凡属地方性的问题,由地方作出处理,这就是地方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开国创业(19491956)》

材料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在经济上开始走向自立,政治上民主意识与愿望的觉醒和萌发,参政议政的要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都要求和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及时地对原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觉悟和参政议政要求。

--申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分配角度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80年代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22-11-0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