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1917年,实物形式的报酬占苏俄工人工资总额的5%,1918年占48%,1919年占80%,1920年占93%,货币流通在内战后期几乎被取消。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B.探索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D.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4 .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
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
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2017-11-16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容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2017-10-01更新 | 238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谨防多数人的意见。因为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四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美国盛行什么经济思想?这对美国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他所开创的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8 . “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9 .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自贸易
10 . 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C.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