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十月革命后苏俄住房政策如表:
1917年11月内务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延期偿付住房费用)的法令在故争时期和战争结束后3个月内,完全免除低收入工人和职员、前线战士家属的房租
1921年1月人民委员会额布+关于免除房租)的法令取消市有住房中工人、职员的房租
上述法令(       
A.根本改善了劳动群众的居住条件B.体现出管理住房的市场化思路
C.实现了对全部私有住房的公有化D.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023-07-06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难以忍受余粮征集制的沉重负担,产生了严重不满;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列宁认识到如不改变政策将失去广大工农群众。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19213月,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石镇平《重新解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在列宁心目中,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错误做法的纠正,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租让制、租借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货币和商品交换等看出,无论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还是允许自由贸易、商品货币关系存在,都是列宁在破解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难题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毕竟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无疑是破天荒的。

——摘编自王进芬《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例,说明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B.农业集体化C.苏联卫国战争D.余粮收集制
2023-01-10更新 | 3804次组卷 | 2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国有化是列宁的根本想法,这就决定了在国家工业政策方面,是工业生产的军工化和国家经济的军事化,是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战时共产主义”性质。在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国有化中,余粮征集制的实质就是一场对“富农”的斗争,一种广义上的对俄国农村农民的战争。意识形态“国有化”是个精神问题,它涉及人们的信仰、传统、习俗、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统一和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了不砸烂旧传统、旧文化,就不能建设新传统、新文化,不砸烂旧基础,就无法建设新的高楼大厦的思想和行动。

——摘编自闻一著《俄罗斯通史》

材料二   在斯大林的发展思路中,五年计划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贯彻其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意图。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上形成了非市场取向的、以指令性计划为操作工具、以中央部门垂直管理为主要形式,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高度集权的统制型经济。如果说,这种被简称为“计划经济”的特殊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段和一定条件下也能取得某些突出的成就,那么,这种体制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时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的共同作用。
2022-07-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它作为社会主义模式初期的一种体现,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不承认市场的作用,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列宁等领导人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空想错误。由此可知,“它”
A.实现了农耕经济的复苏B.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为农业集体化创造条件D.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6 . 俄国革命采取了共产主义的形式,是因为新政府内受混乱的挑战,外受他国的攻击。人们的反应是任何一个国家受到围攻情况下的自然反应。当时新政府的反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
C.开始实施五年计划D.优先发展重工业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材料二 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出产谷物的者份征粮办法》,…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衣少征,贫农不征…大工业战前就开始了,19201129日,最高国民经济奏员会决定,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金业,全部收归国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

材料三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全球通史》

材料四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
(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8 . 政策实施两年期间(1918-1920年),受这项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部门和农民阶层,而所遇到的最大抵触也是来自于农民阶层,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部门也是农业部门。据此可知,该“政策"
A.并不适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B.牺牲农民利益支持工业化建设
C.因农民强烈反对而未付诸实施D.努力发挥市场作用但没能实现
2021-07-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苏俄(联)的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列宁曾认为“以私贩粮食和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是资本主义复活并同共产主义进行斗争极其残酷的形式”。说明此时苏俄(联)
A.尚未找到正确过渡道路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
C.准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D.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2021-07-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列宁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如果政府的行为是明智的,如果它的措施合乎贫苦农民的需要,难道农民群众还会闹风潮吗?然而政府所采取……一切措施,都是反农民的,逼他们不得不举行起义。”“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C.固定粮食税的征收D.义务交售制的废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