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自由主义的失势也影响到中国知识界。 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知识界谈论和主张社会主义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像李大钊等人那样信仰社会主义的并不多,其中就包括了胡适等一批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不少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希望当局能向苏联学习,迅速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他们看到了苏联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却未能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施实际上是长期的渐进过程。1933年初《东方杂志》的“新年梦想”征文中,虽然有20多篇文章不同程度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集体诉求,但几乎没有一篇从学理的层面加以阐述的。与五四时期比较,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想明星则寥寥无几。其后,由于民族主义思潮高涨,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趋向没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

——摘编自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简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就同农民的关系而言,也确实是一种让步、妥协。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退却,就有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特别是农民造反的威胁略为减轻之后,停止退却、发动进攻的呼声就不断高涨,逼得列宁一年之后,不得不在党的十一大上宣布停止退却,开始进攻。

——郑异凡《苏联春秋:革命与改良》

材料二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号召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对农民“退却”的主要表现,说明“退却”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提出上述看法的原因。
2022-03-10更新 | 42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私立求是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