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但是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8世纪末期之前,法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拿破仑上台之后,宣布保障农村的小土地所用制,但由于忙于战争而将经济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后又被迫支付沉重的战争赔款。19世纪,法国的大部分银行不愿贷款给工商业界,而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政府或收益较大的海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部分资金充裕的资产阶级携带资金出国,导致法国国内资金的流失。同时,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施隔断了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使法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由于原材料缺乏而中断,而且还使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市场大量丧失。

——摘编自贺建平《简评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等

材料二   1925年12月,在联共 (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改变沙俄时代科技落后的局面,苏俄(联)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列宁专门颁布法令以保证沙俄时期专家巴甫洛夫的研究延续。1920年底,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电气化计划》,到1925年,苏联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帮助科技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提供科技交流机会。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开发和建设,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1.5%上升到70.2%,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这一比重高达77.4%。与此同时,1918—1940年,苏俄(联)高校总计培养专家120多万人,科技人员的数量由1914年的1.02万人增长到1940年的9.83万人,苏俄(联)科学院院士由1917年的45位增加到1956年的464位。二战后,由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中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许多企业不愿冒着完不成计划的风险去采用新科技,由此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摘编自郭春生、胡志伟《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论析》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建设工业国的总目标,提出了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总要求。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并组织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年,党中央确立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并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通过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四个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科技和经济基础。

——摘编自刘雷、万劲波《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技发展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自由主义的失势也影响到中国知识界。 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知识界谈论和主张社会主义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像李大钊等人那样信仰社会主义的并不多,其中就包括了胡适等一批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不少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希望当局能向苏联学习,迅速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他们看到了苏联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却未能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施实际上是长期的渐进过程。1933年初《东方杂志》的“新年梦想”征文中,虽然有20多篇文章不同程度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集体诉求,但几乎没有一篇从学理的层面加以阐述的。与五四时期比较,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想明星则寥寥无几。其后,由于民族主义思潮高涨,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趋向没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

——摘编自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简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6 .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原始积累更加迅速。国会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规模迅速扩大。在广大被圈占土地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或牧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屡开战端。在整个18世纪,英国成为贩卖黑奴的国际中心。在国内,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奖励本国工业品出口,以低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以上种种原始积累手段为工业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前提。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

——摘自蒋孟引《英国历史》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是可以克服的。在这方面,工业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大大帮助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迅速聚集资金,把它转用到重工业方面去。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年2月9日)

材料三中国作为后发工业化的国家,在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国情选择工业现代化道路。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新型工业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超越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又突破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跳跃”。

——摘编自陈健等《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原始积累”的手段。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部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成效。
(3)综合材料一、二、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7日内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农业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于1923年通过《农业信贷法》。1934年国会通过三项有关信贷的法令,成立了农业抵押放款公司,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信货。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并设立农业调整局,用政府补助来减少耕地面积,以减少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1925年国会通过《珀内尔法》,增加对州农业实验站的拨款。1935年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法》,规定建立地区实验室,并提供研究经费,以促进州与州之间的研究协作。

列宁执政时期,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1922年通过《土地法典》,允许农民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土地使用的形式。同时,积极建立农村合作社,并由国家为这些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人员,以吸引农民加入合作社。1927年秋,苏联出现较大范围的自然实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斯大林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将所有生产资料交由公社统一管理。公社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且在执行过程中,常常是用成逼恐吓的手段强迫农民入社。到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农业产值也仅仅维持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的水平。

——摘编自于歌著《现代化的本质》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与列宁执政时期的苏俄(联)在发展农业举措上的相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时期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原因,并对这一政策作一简评。
2023-06-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管“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或德国的谢德曼之流、奥地利的伦纳之流这类资本主义的奴才颁布何种禁令,玩弄何种卑鄙手腕,都不能阻碍全世界工人阶级听到关于这个国际的消息并同情这个国际。这种环境是由劳动群众中间的苏维埃运动造成的,苏维埃运动已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了。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实际上是在1918年创立的,那时,由于多年来特别是战争期间同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作了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共产党。第三国际是1919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的。

——摘编自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摘自张泽宇《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至1934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优越性和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压力,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贸易活动基本上是以苏联为中心呈放射状向东欧地区扩散,苏联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商品供应者和消费者。经互会国家依靠苏联的供应满足自己对能源和原料的需要。经互会成立之初,苏联随意规定贸易条件,人为地规定价格。由于长期贸易协定的存在,经互会内部常常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带来的供货质量问题而相互指责。受1952年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经互会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不很密切,它长期对西欧经济共同体采取不承认、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摘编自卢志渊《市场缺失——论经互会》

材料二   1957年,中国各外贸公司联合在广州举办了春秋两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广交会展馆陈列着我国工农业产品1.09万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广交会广泛邀请世界各地商人前来“当面洽谈,看样成交”。应邀到会的客商来自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广交会商品荟萃,展谈结合,采购商们各自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1957年的两届交易会出口成交总额为8687万美元,约占全国当年创收现汇20%。从此,广交会定期在广州举办,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渠道。

——摘编自陈韩晖等《广交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互会建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成功举办广交会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比较经互会和广交会在贸易合作方面的不同点。
2022-03-25更新 | 304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就同农民的关系而言,也确实是一种让步、妥协。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退却,就有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特别是农民造反的威胁略为减轻之后,停止退却、发动进攻的呼声就不断高涨,逼得列宁一年之后,不得不在党的十一大上宣布停止退却,开始进攻。

——郑异凡《苏联春秋:革命与改良》

材料二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号召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对农民“退却”的主要表现,说明“退却”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提出上述看法的原因。
2022-03-10更新 | 416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考选考科目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