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法、美四国工业产量与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项目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324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1425

材料二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讲话

材料三   在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汇变成了亵渎之词”,美国作家海明威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美】丹尼斯·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

材料五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六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何在?导火线是什么?由此推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的。
(3)材料四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
(4)材料五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2023-09-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危机也是机遇,对危机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一个国家民族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即便新政刚刚开始,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反映出新政已经改变了自由的内容……在退休将军、同时也是商人的休约翰逊的领导下,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很快制定了规则,在纺织、钢铁、采矿和汽车等产业内建立了生产、价格和工资的标准。约翰逊发起了一场公关活动,来宣传工业复兴管理局和它的蓝色秃头鹰的标志……但经历了最初的公众拥戴之后,工业复兴管理局陷入了备受争议的困境之中……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既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也没有带来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和平。

——[美]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

材料二   1931年苏联接收技术引进的项目达到 124 个,总值为 8300 万卢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1931 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美国出口设备总额的 50,1932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90是销往苏联,苏联成为世界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与大规模的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相比,苏联人才仍然相     当匮乏,苏联利用经济危机中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过剩的有利时机,大量招聘人才到苏联工     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筹集资金,苏联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扩大出口,还积极吸引     国外贷款。1933 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 14 亿卢布。

——摘编自苏栋《苏联利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问题研究》

材料三   德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工人失业与农民破产交织在一起,造成德国国内矛盾空前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     越来越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亚洲的日本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工人失业、农民破产、职员减薪,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指出罗斯   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本国经济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国民经济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事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应   对经济危机的认知。
2020-11-20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3 . 政治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多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材料三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9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和实践效果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4)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02-2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区县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四: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

材料五: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六: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己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作者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并归纳两人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对材料四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与材料五相比,材料六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哪些发展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就不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教室的历史学习园地有下面两幅图片——《1927—192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材料二中公共工程在目的上的异同点、背景上的不同点及手段上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2016-12-13更新 | 3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
材料二 据苏俄中央统计局统计,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
材料三   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利弊。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2016-12-13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天津静海一中等四校高一下期末联考历史卷
7 . 民生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心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立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福利制度的?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二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发展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2分
(4)综上所述,谈谈各国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016-11-18更新 | 2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泰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8 . 现代化发展模式

材料   罗荣莱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在200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按其经济形态大致可归纳为三大发展类型(见如图)资本主义类型(简称C型)、社会主义类型(简称S型)和混合类型(简称M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发展模式”,任选一种模式或综合多种模式自拟论题,联系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4-11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冬小麦位在五谷之列,为中国传统粮食作物,其原产地却在西亚及西南亚,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从新疆一路向东,依年代在空间上循新疆——甘肃——陕西——中原形成一条路线,这条路线就是冬小麦传入中国的路径。由“安史之乱”引发第二次人口南迁,北方移民通过水稻复栽技术,主要致力于对水田耕作制度的改造。“靖康之难”发生的时代,北方人口已形成对小麦的嗜食习惯,这种需求推动冬小麦不断向南方扩张。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冬小麦不断向南方扩张”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政府同各州大农场主签订了几百个合同,缩减了棉田耕地一千万英亩,小麦耕地缩减八百万英亩,玉米耕地减少近九百万英亩。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1930—1932年苏联决定向西欧出口小麦等谷物,1930年初定额是1200万吨,……苏联1930—1933年出口西欧1200万吨谷物赚回外汇4.42亿多卢布。

——李玉贞《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


(2)根据材料二、三,20世纪30年代,美、苏针对“小麦”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实施的背景。

材料四   1995—2010年中国小麦进出口量变化


——耿宁《我国小麦的贸易状况及其国内供求安全分析》


(3)根据材料四“2000—2004年”我国小麦的进出口贸易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影响我国一阶段小麦贸易的因素有哪些?
2020-10-1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7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