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2023-08-3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     
A.主张国家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
B.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C.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
D.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改革
2023-07-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并波及全球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神话,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时而生。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撑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滞胀”困局,凯恩斯经济学束手无策,渐失主流经济学尊严与地位。

——摘编自刘儒《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正是按照列宁的思想,采取了“最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一齐袭来的形势下,俄共全党上下,一致决定从19213月起,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随着19251926年快速工业化的起步,对工业的大量投入,城镇人口的膨胀,都需要农业供应粮食和轻工业原料为其提供支撑。从制订1925年的年度经济计划开始,到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方案,计划经济得到一步步发展和强化。从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经过两次大讨论,两次改革,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引入部分商品市场机制也未能获得成功,更谈不到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有所改革了。

——摘编自马闪龙《苏联计划经济走过的坎坷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体制)的演变历程,并谈谈你对经济政策(体制)调整的认识。
2023-07-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用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整理自《世界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的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全国工业化,我们不得不智时征收这种税。

——摘编自斯大林《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1928年)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圈地运动”和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异同。
2023-07-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斯大林时期的各项经济指标”柱状图,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是(     

   

A.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B.经济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解决农业问题
D.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6 .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中写道: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由此可知,斯大林体制(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设计构想B.推动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模式D.摆脱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困扰
2023-07-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苏联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机械制造国。苏联成就的取得主要在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一度成为世界上进口机器设备最多的国家,而到1937年苏联不仅停止了进口拖拉机、汽车和农业机器,还开始出口这些机器。这一变化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B.苏联经济的自主性增强
C.西方商品倾销得到抵制D.苏联已经摆脱经济危机
9 . 1937年3月31日,《中央日报》在报道苏联1936年五年计划建设成绩时说,“重工业、食品工业,生产均大有增加。棉花收获亦然。铁道建筑及运输事业,大见发展。一般工资,业已提高,雇用数额,亦见增多。”由此可见,当时(     
A.高度推崇苏联经济体制B.希望借鉴苏联发展经济
C.经济危机加速金融改革D.苏联农轻重业发展均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