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后,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更加迅速。德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发明创造。在世纪之交,德国已具备欧洲最先进科研水平。同时,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和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也推动了专利的发明。在1870-1914年间,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就增长了10倍,创办了许多大学和技术学院。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都走进了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和研发部门。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们时刻关注着大西洋彼岸美国的发展,并注重学习创新美国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法。从1867-1914年,德国工业总量增长了8倍。在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

——摘编自杨鑫、徐继承《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二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和战争逼近的条件下独自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存活下来,必须尽快地建立自己足够强大的经济和国防,不然就会被吃掉。这种紧迫感,使得苏维埃政权必须把最高决策权集中在自己手里,通过高度集权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范良河《浅议斯大林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工业化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改变沙俄时代科技落后的局面,苏俄(联)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列宁专门颁布法令以保证沙俄时期专家巴甫洛夫的研究延续。1920年底,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电气化计划》,到1925年,苏联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帮助科技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提供科技交流机会。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开发和建设,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1.5%上升到70.2%,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这一比重高达77.4%。与此同时,1918—1940年,苏俄(联)高校总计培养专家120多万人,科技人员的数量由1914年的1.02万人增长到1940年的9.83万人,苏俄(联)科学院院士由1917年的45位增加到1956年的464位。二战后,由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中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许多企业不愿冒着完不成计划的风险去采用新科技,由此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摘编自郭春生、胡志伟《科技革命与苏联兴衰的关系论析》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建设工业国的总目标,提出了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总要求。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并组织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年,党中央确立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并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通过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四个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科技和经济基础。

——摘编自刘雷、万劲波《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技发展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自由主义的失势也影响到中国知识界。 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知识界谈论和主张社会主义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像李大钊等人那样信仰社会主义的并不多,其中就包括了胡适等一批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不少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希望当局能向苏联学习,迅速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他们看到了苏联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却未能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施实际上是长期的渐进过程。1933年初《东方杂志》的“新年梦想”征文中,虽然有20多篇文章不同程度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集体诉求,但几乎没有一篇从学理的层面加以阐述的。与五四时期比较,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想明星则寥寥无几。其后,由于民族主义思潮高涨,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趋向没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

——摘编自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简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12月)以后,党为实现苏维埃政权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而展开了斗争。所有这些新任务,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所应解决的。必须新建沙俄所没有的一系列工业部门,即建立新的机器制造厂、机床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化学工厂和冶金工厂,创立本国的发动机和电站设备的生产,增加金属和煤炭的开采量,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所必需的。必须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即修建新的大炮制造厂、炮弹制造厂、飞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和机关枪制造厂,因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保卫苏联所必需的。必须建立拖拉机制造厂和现代化农业机器制造厂,将它们的产品供给农业,使千百万小的个体农户有可能过渡到集体农庄的大生产,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农村胜利所必需的。这一切都是工业化政策所应做到的,因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此。

——摘编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1928年,苏联的工程师仅约占工人总数的0.25%,且大都不掌握先进技术。苏联首先增加工厂艺徒学校,大力发展各种职业讲习所,以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等技术人才;其次,以工厂生存需求为指向对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加以改革,培养技术干部和领导干部。对老技术人员联共(布)采取了“粉碎积极暗害分子,分化中立分子,吸引忠顺分子”的政策,逐步把大部分旧技术人员团结争取过来……至1928年年底,苏联同欧美大公司签订了40 多项技术合同;部分欧美的先进工人也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到苏联帮助其工业化建设;苏联也选派一部分青年专家出国学习。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国家工业化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因经济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尽快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共识,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自然要将工业化置于首位。就当时来看,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化基本上有三种:一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二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日;三是苏联。……上述三种工业化道路,与当时中国情况最相近、最可行的是苏联的道路。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与苏联一样,新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这一事实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连年的战乱和外敌的入侵不断放大。旧中国工业生产所表现出来的轻型化结构非常明显,1933年在中国的工业资本中,制造生活资料的资本所占比重为92%1946年下降至88%,其中纺织业占35%、食品业占15%。也就是说,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重工业的发展极其缓慢。不仅如此,中国经济还缺乏独立性,20世纪30年代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包括钢铁、电力、航运等,都受到了外国资本的干预和控制。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以来世界上三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选择苏联模式的工业化战略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材料二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大宗的资本。因此,积累资本以后发展工业的问题,社会主义积累问题,现在对于我们就是头等重要的意义……积累的道路很多,其中必须指出的主要道路至少有下列几条:……第二,必须严密地堵塞一切使国内部分余资流入私人资本的腰包因而损及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和漏洞……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在1921年春天采取的“最紧急的办法”及其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历史背景。概述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为实现工业化提出的方针和方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表1、表2是史学家闻一(19372022)著作《俄罗斯通史(19171991)》的目录摘编和其他作品情况。


   
(1)按某一标准,对表1的日录进行时代划分。
(2)表2对我们了解表1的这部书有什么帮助?
2023-07-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o

材料一斯大林时期,苏联对集体农庄规定了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各类牲畜头数、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各种农艺措施以及各种农产品和畜产品如何分配等一系列生产指标。当时苏联农产品的采购主要是义务交售和定额收购,农产品义务交售价格不仅低于集体农庄市场价格和完成义务交售以后的收购价格,甚至大大低于农产品的成本。这种农产品价格制度不能使集体农庄和庄员得到应有的劳动收入,无法使集体农庄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赫鲁晓夫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把农产品平均收购价格提高了2倍;完善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制度,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采用经济核算、成本、利润、工资等方法;集体农庄在制定计划方面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针对各家各户宅旁园地的税收大大减少,宅旁园地产品义务交售的制度被取消。这些措施激发了集体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为苏联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改革并没有触动农庄的内部机制。

——摘编自李永全《苏联改革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时期集体农庄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的改革。
2023-06-3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75月,英国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英、法、德、意等国再次形成反苏、反共统一战线。当年夏粮丰收后,在即将备战的传言下农民开始争相屯粮、惜粮不售,苏联为备战决定建立战时粮食储备机制并大幅增加粮食收购量,政府和民间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导致粮价迅速上涨,并于几个月后爆发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个危机苏共高层始料未及,192712月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仅为计划征收粮食数量458万吨的52%1928年年初,斯大林在考察西伯利亚后认为,在1927年粮食丰收的情况下,余粮征收任务却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富农在实行“面包革命”,不按规定价格卖粮食给国家,国家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即根据苏联刑法第107条规定,强制剥夺拒绝按国家规定价格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富农和投机者”的全部粮食并将他们处以有期徒刑。

——摘编自闫远凤《从粮食危机反思苏联农业政策》

材料二由于环境恶劣以及敌人的破坏,冀鲁豫边区粮食损失严重。仅范县抗战时期就一共损失了粮食约2.8亿公斤。粮食短缺,不利于持久抗战。因此,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区内陆续开展了农业生产建设运动。从垦殖荒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方面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建设。抗战时期,边区各种农业生产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还不成熟,且冀鲁豫边区经常遭受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为了确保粮食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冀鲁豫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危机粮贷、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两个方面。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怪《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和中共冀鲁豫根据地粮食危机形成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的成功经验。
2023-05-21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但是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8世纪末期之前,法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拿破仑上台之后,宣布保障农村的小土地所用制,但由于忙于战争而将经济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后又被迫支付沉重的战争赔款。19世纪,法国的大部分银行不愿贷款给工商业界,而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政府或收益较大的海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部分资金充裕的资产阶级携带资金出国,导致法国国内资金的流失。同时,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施隔断了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使法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由于原材料缺乏而中断,而且还使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市场大量丧失。

——摘编自贺建平《简评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等

材料二   1925年12月,在联共 (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