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地无闲隙的土地利用特征,为玉米进入增加了竞争难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贵州等地。

——摘编自韩茂莉《玉米种子如何传遍全中国》

材料二   1953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下,“玉米运动”逐渐低落下去。

——摘编自孔凡方《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从海路传入中国后主要的传播路径,并分析玉米没有在福建成为优势作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掀起的“玉米运动”的特点,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2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人……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赫鲁晓夫谋求政治体制改革
C.赫鲁晓夫试图改变农业的落后状态D.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3 . 如图为1950—1962年间苏联、美国主要要素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较。从表可知
A.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于美国B.美苏争霸苏联已处于优势地位
C.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D.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比美国丰富国内生产总值
2020-06-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宣传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下列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玉米运动”       ②“改革与新思维”     ③“新经济政策”     ④“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④③②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柱状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年),纵坐标表示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根据柱状图,下列选项关于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五十年代增长得益于中央下放经济管理权
B.七十年代最大得益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C.出现两次负增长源于世界性石油经济危机
D.总体上的波动变化源于苏联经济模式变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行政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历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美国的行政监督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行政监察的任务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分别执行……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摘编自李玉赋编《中国廉政建设研究成果集二》

材料三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同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逐步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勾结,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家财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得意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带来的后果。

2018-08-23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2018-08-21更新 | 170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2-2013学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暑假考试历史试卷

9 .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

10 .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018-06-10更新 | 5562次组卷 | 6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