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019-08-22更新 | 6494次组卷 | 100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019-01-30更新 | 2883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5届山东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初检测历史试卷
3 . 航空航天工业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苏联(俄国)是世界航空航天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519161917
俄国44568614321388
德国13484532818214123
法国5414469754923669
英国2451932614914421

材料二

甲:苏联国产飞机生产数量


乙:苏联航空工业拨款(万卢布)

1929193019311932
飞机制造989.81805.84892.45881.9
发动机制造531.8146436693861.5
科技研发028.11634.8986.5
人员培训00558.8604.1
总计15533272.311153.312055

材料三 在卫国战争的前三、四年里,苏联仅战斗机就生产了49500架而远超德国,二战结束时的国家航空制造业令世人瞩目,它确保了苏联在世界主要军事和航空市场中的领先地位。50年代中期,伊尔-28(M-28)轰炸机和图-16(Ty-16)中远程轰炸机也同时装备苏联空军,苏联空军“一夜之间”完成了喷气化改装。苏联从1945年战争结束开始,不仅以有效的方法赢得了航空制造领域的挑战,而且还在短短2年内,一跃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一流航空大国。

——据刘凡、华盾《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及启示》等

材料四



从“航空航天与国家的国际地位”的角度,解读苏联(俄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
2022-06-01更新 | 26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历史试题(世界近现代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图为苏联1954年的农业宣传海报,图中文字为“开垦荒地,获得富足的丰收”。该海报意在(     

A.描绘农业发展美好愿景B.歌颂社会主义妇女新形象
C.揭示农业集体化的弊端D.肯定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2023-07-15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
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
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7 . 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斯大林登峰造极的个人亲拜,以及由此引起的民主法制的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抑。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却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对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就难以进行。

——摘编自【俄】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解冻”的赫鲁晓夫》

材料二 马克思曾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国家的权力日渐缩小,自治机构的权力日趋扩大。1950年,南斯拉夫颁布《工人自治法》,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的社会所有制。1963年,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并允许共和国和自治省行使主权。1953〜1963年,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速度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从1971年开始,又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提出要把企业改造成为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实行联合劳动,成立联合劳动组织。但是,改革也导致本位主义与分散主义盛行,最终把这个国家拖向了瓦解的深渊。

——摘编自江春泽、汪丽敏等《南斯拉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赫鲁晓夫在“现实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影响.
9 . 20世纪50年代,苏共某领导人指出:“有一些‘聪明人’居然把轻工业同重工业对立起来,硬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在苏联经济发展的初期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只要加速发展轻工业就行了。”据此判断,他
A.呼吁改革经济体制
B.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
C.注重市场调节作用
D.强调优先发展轻工业
10 . 俄罗斯某学者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没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