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表,可知战后苏联改革(     
1955—1959年苏联中央与地方工业占比情况简表单位:%
年份全部工业联盟所属工业加盟共和国所属的地方工业工业产值中属于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工业
1955年1005347-
1956年1004555
1957年10069471
1958年10069471
1959年10069472
A.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继承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改善了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D.削弱了中央对经济的统一领导
2023-09-0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严复译成英人甄克思著《社会通诠》一书,并于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感于原书谈到即便是在共和制度下先进的西方国家,其内部的各民族仍难真正统一,遂写了如下的按语

吾译前语,于吾心怦怦然。何则?窃料黄人(注:中国)前途必将光明,生于忧患,行且有以大见于世史,无疑也。天下惟吾之黄族,其众既足以自立矣,而其风俗地势,皆使之易为合而难为分。世有深思之士,应有感于吾言。

——摘编自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是“迫害狂""自大狂”,“仅仅从电影上去研究国内和农业的情况”,“用地球仪来制定作战计划的”等。

198512月,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就向戈尔巴乔夫进言道:“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它“足以使任何创造思维甚至经典思维都毁灭殆尽。”

19877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以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19886月取消中小学历史课考试,于1989年销毁全国所有学校的历史课教材。198912月在苏联所有高等学校停止开设马列主义课程。

——摘编自陈宏滨,赵娜《苏联解体的历史虚无主义之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2023-08-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中农业宣传海报上的外文意思是“玉米,适合于每一头小牛”。该海报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苏俄农民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定信念
C.苏联党和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方略D.苏联领导人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决心
2023-06-21更新 | 346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赫鲁晓夫传》作者麦德维杰夫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充满了局限。他认为随着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确定,“个人专断”“唯意志论”也日益增长。这样的思想让他在改革之时“给了社会一点自由,但随即又自己拧紧了水龙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延续了个人专断的作风B.完全继承了斯大林体制
C.政策前后摇摆不能坚持D.对体制的弊端认识不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列宁、斯大林时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革命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赫鲁晓夫及其后继者,在意识形态上都采取了“非斯大林化”的思潮,最后苏联亡党亡国。这告诉我们
A.马列主义必须一成不变B.牢牢掌握国家舆论工具
C.意识形态关系党运国运D.加强思想工作的目的性
2020-01-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   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令人不解的是,在100年前俄国却是世界两大谷物出口国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吨小麦和玉米……苏联农业生产陷入这种困境并非是对农业漠不关心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斯大林去世后,每一位苏联领带人都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兑现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

材料三   苏俄(联)领导人头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中“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初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C、D人物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019-09-1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7 . 19539月,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还有不少落后的、甚至无人过问的集体农庄和整块地区。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地区内,农作物的产量仍然很低。这一报告
A.成为否定农业集体化的依据B.是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批判
C.说明调整农业政策的紧迫性D.意在指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8 . 1962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他的建议
A.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