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52年,苏联对农业的一项调查显示:集体农庄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70%,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98%。然而,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苏联(       
A.农业生产受工业化水平制约B.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加快D.经济发展受冷战的影响
2023-05-31更新 | 4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纲要下册第2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3—1963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变化表(年均增长率/%)
年份1953—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3
年均增长率/%11.18.96.96.05.0
上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
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年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改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上图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2022-05-30更新 | 1476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苏联粮食产量
19538250万吨
19548560万吨
195510370万吨
195612500万吨
195710260万吨
195813470万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制形式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7 . 下图为1950-1975年苏联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市场经济成分比重增加B.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
C.传统经济结构趋向合理D.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2022-05-23更新 | 699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斯大林逝世之后,马林科夫执掌了苏联党政大权,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针,包括反对个人崇拜、健全法治,改变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制,重申列宁“与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的国际国内形势。但在赫鲁晓夫等人的反对下,新方针很快失败,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结合材料信息和后续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B.赫鲁晓夫等试图固守斯大林模式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尚未全面暴露D.新方针方向正确,启发后续改革
2022-03-24更新 | 58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同步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2022-03-05更新 | 968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