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则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分别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从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国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2-06-2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五年市易法正式颁行。“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   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4月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2021-08-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

——《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注:据李明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 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18-11-27更新 | 376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2018-07-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19572月,赫鲁晓夫要求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导工作从中央转到地方。最高苏维埃于5月决定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中型机械等几个中央部。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赫鲁晓夫逐渐又把权力收回中央。他先是合并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后又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后来又出现了各类工业部门的全国性委员会。结果,到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改革没有取得积极成果。

——摘编自《赫鲁晓夫工业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   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朝着转换机制、政企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另一方面,为保证激励和约束的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有企业稳步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工业改革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
2023-06-20更新 | 27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3—1963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变化表(年均增长率/%)
年份1953—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3
年均增长率/%11.18.96.96.05.0
上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
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
8 . 如表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6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A.苏联的农工业实现协调发展B.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
C.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产量D.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
2022-05-19更新 | 28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9 . 如表为赫鲁晓夫时期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化简表。苏联这一时期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个)国营农场数量(个)
1953年 933004857
1965年3690011700

A.苏联农业取得了根本性进步B.赫鲁晓夫坚守全民所有制
C.苏联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D.赫鲁晓夫扩大农民经营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至少选择两条),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11-02更新 | 30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