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下表反映的是1961~1985年苏联重工业(甲类工业)与轻工业(乙类工业)年均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苏联
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
整个工业8.68.57.44.43.8
甲类工业9.78.67.84.73.8
乙类工业6.38.46.53.93.9

A.放松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B.工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
C.工业发展呈现出衰退趋势D.重视农业而轻视工业的发展
2 . 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6.57.85.74.3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与美国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3 .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联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为1954~1964年苏联粮食进出口情况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

出口(万吨)

金额(万卢布)

进口(万吨)

金额(万卢布)

1954

390

26510

220

1490

1956

320

20410

490

2800

1957

740

50940

150

830

1959

700

43850

260

1430

1961

750

42640

680

4170

1964

350

21770

730

44430

A.农业改革一度取得成效B.国家经济战略发生根本变化
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D.对外贸易结构转型趋势明显
2023-04-08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历史(高考班)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则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分别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从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国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2-06-2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挫折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021-08-19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平潭翰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

——摘编自《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5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据李明海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

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21-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1954-1960 年间,苏联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 50%以上,到 60 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 1964 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D.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
9 . 关于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曲折
②苏联由沿用斯大林时期创建的模式到成功改革此模式
③中国由学习苏联模式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东欧国家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谋求自主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 如图为20世纪50~70年代,苏联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财政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B.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C.国家经济结构日渐趋向合理D.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