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在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中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戈尔巴乔夫——坏(毁灭了国家)。”下列解说正确的是
A.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
B.赫鲁晓夫的坏包括大量种植了玉米
C.赫鲁晓夫的坏包括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承认市场作用
2019-07-16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讲话内容及时间解读
1"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列宁(1920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我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国内战争爆发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里。这一举措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间接导致了四内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如果他们(农民)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列宁(1921年)
3"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斯大林(1937年)20世纪20年代初,斯大林上台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出于加强国防、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斯大林模式因为排斥市场调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后续的发展
4"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赫鲁晓夫(1953年)

参照材料中的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空白处的解读。
2022-01-08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苏联某个时期“玉米全速前进”的宣传画。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画出自赫鲁晓夫时代B.未能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C.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奠基D.片面追求玉米种植速度
4 . 如图漫画题为《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下列对于该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出赫鲁晓夫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欧洲国家效仿苏联“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C.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弊端
D.其背景是欧共体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快速发展
2020-07-2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扩大玉米种植解决了粮食短缺B.赫鲁晓夫重视农作物结构调整
C.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D.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得到转变
2020-07-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赫鲁晓夫——同时代人的回忆》一书中写道:赫鲁晓夫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是一只脚向民主迈进,另一只脚却陷入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新契机改革成功
B.并未彻底改变原有体制的弊端
C.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D.解决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2019-08-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