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如表为赫鲁晓夫时期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化简表。苏联这一时期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个)国营农场数量(个)
1953年 933004857
1965年3690011700

A.苏联农业取得了根本性进步B.赫鲁晓夫坚守全民所有制
C.苏联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D.赫鲁晓夫扩大农民经营权
2 . 1951~1955年,苏联肉类的年平均产量为570万吨;1961—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930万吨,增长60%以上;1955年的农庄庄员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这一现象表明苏联
A.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集体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提高了农业产量
D.经济模式的突破改变农业落后局面
3 . 1955年3月,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集体农庄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集体农庄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     
A.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
C.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2022-02-21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苏共在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10月,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同年12月,列宁再次论述首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总结道,“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农生产者贸易自由化;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整理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量,1953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肉类、奶类的生产也大幅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他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因而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的产量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列宁是从哪些角度来阐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的?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在目的方面的异同。
2021-07-27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新干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段考历史试题
6 . 一位学者在谈到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时说:“他(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是
A.完全延续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并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体制
C.主观主义是其改革失败的根源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
7 .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扭转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促进农业的发展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其颁布的1959年至1965年的七年计划中,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33%左右,而苏联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加在一起也只有15%。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意在
A.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的建设B.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C.全面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不断提高当时农民生活水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1957年苏联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这说明当时苏联
A.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B.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经济改革
C.力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A.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D.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